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詠春不能實戰之因(一)?

傳統令人不敢挑戰、質疑。

聖經馬太福音10章24節「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高過主人。」

傳統的功夫,是師徒制,師傅教甚麼,徒弟便接受。甚至由於尊師重道的觀念,即使發現有問題,與現代醫學、運動學⋯有衝突,也不便提出,即使提出,往往也不會得到好的回應,甚至惡言相向,有時為了避免師徒衝突,心中的疑問,也不會說出來,久而久之,該派功夫便慢慢閉門造車,夜朗自大。

許多傳統功夫師傅說扎馬越低越好,我早早已質疑過,會嚴重傷害膝關節,令半月板永久受損,不能逆轉,並羅列各派大師,未聞扎馬的膝關節90度或細於90度。

許多師傅所教,都經不起考驗,甚至連醫學、運動學⋯也過不了,正所謂「亂咁噏,當秘笈」,對於一心追求功夫的人,這些功夫師傅實在有負他們,作為武術家,何必當一個騙子呢?

(許多詠春派別的進退馬也是迫死一線,好像行鋼線一樣。)

好像我年輕時,初初學詠春功夫,師傅教進馬,說要在同一條線,好像行鋼線一樣,前腳的腳尖對後腳的腳尖,前腳的腳肘對後腳的腳肘,再加埋箝死膝,下半身是側身馬,上半身又要接近正身,很不自然,左右不穩,移動也有問題,何況格鬥?

究竟詠春的進退馬是應該怎樣?其他門派的大師的進退馬樁頭又是怎樣?

讓我們探討一下:

咸豐年前,我最初學功夫是學跆拳道,是跟前港隊教練林木業師範,那時的跆拳道已轉了運動競賽,所以所教也是跟賽例去訓練,例如,拳在跆拳比賽很難取分,除了第一堂外,就沒有再教,也沒有再練。另外要練危險打法,因跆拳賽例,空中踢勝地面踢,所以如果同一時間中,會判空中踢取分。拳腳同中,會判腳取分,拳冇分,迫使人們近身也要高踢⋯。這種打法與實戰是南轅北轍。

(林木業師範曾於某小學教授,校長致送感謝狀。)

跆拳的馬步是「L STANCE」或叫三七步(NIUNIA SOGI),當時要求是,後腳的腳肘與前腳是壓死在同一條線,做一個全側身的馬步,令對敵的正前方的面積最細。這是用作比賽競賽用,我可以理解。

但最初,跆拳道始創人崔泓熙將軍,並不是為了打入奧運比賽競賽而設,而是為了實戰搏擊而設,留意下圖的樁頭,前腳的腳尖略略與後腳的腳肘在同一條線已足夠,也非全側身,而是半側身。

(崔泓熙將軍。)

跟著,我也跟了空手道前港隊教練廖學明師範,剛柔流空手道師自山口剛玄,由擊碎第一、擊碎第二、碎破、牽引戰、四方戰、三十六手、十八手⋯未聞行鋼線式的樁頭馬步。

(廖學明師範曾帶領港隊獲奬無數,也是歌神許冠傑的師傅。)

(歌神許冠傑也是跟廖學明師範學習空手道,每每要開演唱會,也找廖師傅操練,保持最佳狀態。)
(兩神相會,「歌神」許冠傑與「武神」李小龍合照。)

(山口剛玄。)

再看看國際功夫巨星李小龍,前腳的腳尖略略與後腳的腳肘在同一條線已足夠。

(李小龍截拳道的樁頭。)

我想,要再羅列幾多位功夫高手,也難讓傳統詠春心服口服,因為他們都不是詠春,就是李小龍,他的樁頭也是截拳道,不是詠春。

詠春門人有行鋼線的進退馬,始於是「尋橋」套路,因為詠春的正身二字箝羊馬,正正是兩腳的距離,當變成側身馬,就是進退馬⋯。許多師傅也是這樣說的。

(某詠春體育會的套路,很多也錯,何必認真?)

不過我們要留意,尋橋的移步,一個是側步,要做一個側步膀,所以,不是正身進馬,當然是迫死在同一條線上。至於迫步雙低膀,肯定是正身進馬,但問題我們會否當側步一樣呢?

「尋橋」在黃淳樑詠春派別中,定義為「追型」的格鬥狀態,敵人無論走在那裡,也要第一時間追到對方,故轉馬由一邊,以180度追到後面,轉馬比移動步法為快,可以理解,但跟著的踏步進馬,就要分開小小了。

(謝霆鋒的詠春不是最好,但這個迫步進馬做得好,留意後腳腳肘僅僅向著前腳的腳尖,不會迫死在同一條線,這樣上身就能正身做出攻防動作,攻守同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IB投資系列:冇一個商業王朝可以永遠長存

 可能我是悲觀嘅投資者,但回望歷史,沒有一個商業王朝可以永遠長存,諾基亞、柯達、Palm…所以豐田章男不肯全力發展電車時,我已預言佢會在神壇掉下來,當然我係估錯了,但我嘅悲觀唔係冇道理。 以前有一家時裝品牌:思捷Esprit,一時無倆,其股價最高達123.5元,巿值17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