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釘板佬日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

風車鋸

現時已沒有手拉鋸用於釘板,因為效率勝於一切。但使用電動風車鋸,必須小心,避免切割的木枋或夾板,在切割點的兩端同時有支撐點,因為這樣會「彈鋸」,會造成相當的危險。

現時地盤越來越講求安全,電工具一定要拉電線,又要左避右避,又一定要掛起,又要避免影響其他工種的工人工作,其實也幾浪費時間。再者突然跳制,或者供電出問題,又要找「電王」(電力技工),有時要用很久時間。所以用鋰電風車鋸是理想的選擇,不過由於這類風車鋸價錢較貴,地盤工人又不是很愛惜工具,很容易損壞或遺失,故老闆大多不願買。

日本牧田牌Makita風車鋸是地盤常用的。)

(現時已有鋰電充電式風車鋸,免卻拉線,效率更高,但我們永遠都用不到。)

木鑽

用木鑽主要是為了在木模上鑽孔,以便穿鏍絲,跟著修威令(Railing),穩固木模板,為混凝土定型。

(Bosch木鑽。)
衝擊鑽

如果要建構木模在混凝土上,那麼必須要用衝擊,由夾板鑽至混凝土,再以孖釘固定之。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釘板佬日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

Torque wrench扭力板手

我這樣說,我絕對相信沒有釘板佬會知是甚麼,因為地盤有地盤的稱呼,通常叫「拉卜」、「鈴士」、「卜士」⋯。用作扭緊或放鬆六角螺絲帽的工具,一種叫「士巴拿」(Spanner),好一點叫扭力板手(Torque wrench),我較喜歡用尖尾棘輪板手,因為省力、速度快、效率高,但老師傅一般用士巴拿,因為工具較輕,易於携帶。

尖尾棘輪板手一定要買日本製造,耐用、順暢,型號選17及21號即可。

(釘板佬只需要21號士巴拿,盡其量加埋17號。因為21號用作修威令的六角螺絲,17號用作金屬棚架常用的碼仔。)
(一個尖尾棘輪板手已同時可修兩款螺絲,買了17及21號,去撘架或釘板都一定合用。)

釘袋

由12元店買的,至幾十元我也試過,現在用的是自製釘袋。因為釘袋的開口一定要夠挺,才能不必用眼就可隨手拿到釘,巿面上的釘袋,用久了不是爛,就一定變型,以致開口不夠挺,提釘便會十分困難,釘板最講效率,少少不便也不能接受。



(自製釘袋一定係用勞工牌洗潔精的膠樽來製作。)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釘板佬日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

做釘板佬,首先套「架橕」要得。

槌仔

槌仔有方槌、圓搥,當中再細分有間紋及平滑兩種,有人認為有間紋的,磨擦力較大,較不易彈釘,但亦有人認為更易彈釘,我個人而言,並無所謂,因為有間紋的,用了一段時間後,也會開始平滑,彈不彈釘只不過用力習慣,用得不合適,任何槌也會彈釘。
(有些槌仔附有磁石,方便掛釘。)

新買回來的槌仔,手柄的部分是方角,用得久會疲倦及容易生水泡,要用木刨將手柄末端四角磨好,成為八角型,再用砂紙磨到圓滑才好用。我自己會在手柄的末端計起210mm、300mm用鎅刀劃了刻度,再用油性黑筆畫好。點解會用210、300?因為我在將軍澳地盤,要用枋做台英,上面再加橫枋、然後再加直枋,最後才加夾板,一層橫枋,一層直枋,大約預留210mm的距離去釘台英,因為一條枋的闊度是105mm,兩條就是210mm了。至於300mm,因為間牆釘木枋的間距是300mm,大約量一量就可以,有了標準就不會差太遠了。

(木刨要買細的就可以,最好一手提鎚,一手提刨。當然用地盤的鋸床也可以,但要小心。)
拉尺

拉尺至少要買5米,而且最好要買闊身那種,因為拉得長就要夠挺,才能量度。另外拉尺回彈力也很重要,因為回彈力不夠,又要用手慢慢推番入去,費時失事。

(早前「日本城」減價,我買了Sellery拉尺,在地盤用了一日,就不用了,因為回彈力不夠。)

(地盤一定係用台灣Knight拉尺,沒有其他選擇。買5.5米拉尺一定係闊身,不會買錯。)


釘板佬日記:木模板施工的步驟

木模板對混凝土建築工程不可或缺,今天雖然有鐵模、鋁模,但仍不可取代木模的地位,因為木模靈活度高,能夠適應不同建築設計及施工環境。其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一:勘探水平及放樣

由「墨斗」於將作興建的地方上作水平勘探及放樣,劃上墨線,確保根據圖則搭建。


步驟二:準備模板嵌板

把19mm夾板切割成指定大小的嵌板用作搭建,把脫模劑(板油)油在夾板上,防止夾板與混凝土黏合,方便拆板。


步驟三:搭建模板

搭建模具,製作牆、柱、橫樑等模具,並以長枋、威令、螺絲、乃水等加固模具。


步驟四:檢查對齊度

搭建模板後,要檢查橫向及縱向,只容許毫米的偏差,以及模具不偏離原有設計。


步驟五:注入混凝土

向已安裝鋼筋的模具注入混凝土,以震筆將混凝土充滿到模具,並將表面修整平滑。


步驟六:拆卸模板

一般牆、柱,可於注入混凝土後12小時後拆卸。拆下的模板、威令、螺絲可以重用。

(在高度上,由地下計起,30、90、150的高度都要鑽孔加螺絲,但鎖角螺絲(波板糖)一定要上在第二口螺絲上,這才夠力,上圖所示,雖然可以接受,但既然是訓練,應該正宗一點為佳。)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視察中環灣仔繞道工程的禮頓地盤。)
香港木模板所使用的夾板(19mm厚)的平均批發價,於2011年每立方米是3355港元,至2012至2014每立方米3814港元,至2015年已升至4026港元,故地盤主管為何這麼緊張夾板的使用了。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泰拳拳王陳啟廸大戰西洋拳王曹星如,究竟誰勝誰負?



泰拳名宿江富德師傅的徒弟陳啟廸,130戰,111勝,19負,23場KO對手。曹星如20戰,20勝,0負,12場KO對手。八年前,兩人大戰,陳啟廸放棄泰拳的拳腳肘膝的優勢,只以西洋拳的三味(直拳、左右勾拳、下勾拳),磅重比曹星如輕8磅,手腳比曹星如短,全讓賽下,仍能輕取曹星如。今天,陳啟廸累積過百場作戰經驗,在泰拳的世界無人不識,要輸真是有極大難度。



(八年前一戰,栽判因強弱懸殊終止比賽,並判陳啟廸勝。)

曹星如是世界拳擊組織WBO國際初雛量級冠軍腰帶,20場連勝,現時世界排名第二,實力不容懷疑。

如果以泰拳、自由搏擊、散打等賽例大戰,陳啟廸無可否認必勝。

但如果以拳擊賽例大戰,雖然曹星如出戰次數不多,但這八年間對不同的對手切磋、練習卻是不少,對於如何在西洋拳下取勝,有相當把握及經驗,曹星如仍有取勝的機會。

所以,誰勝誰負,取決是用甚麼搏擊賽例。


(江富德師傅明言:「曹星如不是拳王。」)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武術迷思系列十:老師傅真的還好打麼?

在我工作地盤的一位釘板師傅,年幾比我大,年幾可做我父親,但他不煙不酒,靜止心跳率是低於每分鐘50下(四十多下),我的靜止心跳率才是60以下(五十多下),怎不叫人慚愧?

(靜止心跳率resting heart rate是可看到一個人的體能情況如何?雖然自己勉強仍是Athlete,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原來他年輕時學過多門武術,即使今日冇練,但也維持一定程度的體能運動。不過今天,許多功夫師傅,莫說操練,連身形也維持不了,戰鬥力又可維持幾多呢?



(富德拳館創辦人江富德師傅,雖然年幾已經不少,但每日仍然堅持多小時訓練,為要對徒弟徒孫作一個好榜樣。很值得我們尊敬。)
(家師趙學賢師傅對武術的追尋從沒有停止。)

武術迷思系列九:擂台搏擊真的一無是處?

絕大部份傳統師傅都有共同的看法,就是否定擂台搏擊。理由不外乎:實戰不會戴拳套、實戰不會有賽例限制⋯。

但是否無規矩決鬥就會公平一點麼?當然不會。身高體重差異極大、從後偷襲、使用毒藥、使用暗器⋯。

(泰拳拳王播求大戰少林武僧一龍,播求雖然已過癲峰,但實力仍在,即使賽例明顯要限制泰拳實力,何如不可用肘,不能連膝,但也明顯壓住一龍來打,但最終裁判決定一龍獲勝,許多人也不服。)


即使是當年稱聲最公平、最合乎實戰、一回合過直至分勝負為止⋯的終極格鬥賽(UFC),也因為巴柔的出現,兩名拳手在地上零距離爭持數分鐘,甚至動也不動,觀賞性大減,以致依靠商業贊助的格鬥賽也不得不改革為回合制⋯。

任何比賽也有排他性,對某一武術較有利,對某一武術較不利。散打比賽有利中國快摔、拳擊比賽有利西洋拳、泰拳比賽有利泰拳、MMA或終極比賽有利巴柔⋯。

(中國拳手顧輝打破香港拳王陳俊賢24連勝。作為同門,又是香港人,內心也有一點不開心。)

那麼誰是?誰非?

其實任何人也知道:

李連杰(套路冠軍)不可能打敗周比利(泰拳擂台冠軍)。


成龍(京劇雜耍)不可能打敗盧惠光(泰拳擂台冠軍)。


答案就相當清楚了。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武術迷思系列八:抗打真的毫無破綻

在某些抗打的展示,某一師傅一定指示台下沒有學過功夫的觀眾如何打?打在那裡?要出盡全力之類⋯

有沒有想到,這些指示,是指引著攻擊者,自己正在那裡建立強大的防禦,指引著攻擊者,用所謂「出盡全力」在某師傅最強的盾牌之中。

今天,用抗打頂得住人的拳腳已經不夠勁,要用機器去挑戰人體的極限,不過雖然這麼假,但仍然有人相信。

(我是在地盤工作的,對建築機器的力量十分清楚,我不相信人的太陽穴可以頂住電鑽。)
(咽喉是人體的弱處,不可能頂得住電鑽。)
(這個磨碟我也在地盤用過,可切割鐵威令。)
搏擊上的抗打是可以鍛練的,通常透過強化該區域的骨骼、肌肉等,但抗打在短時間只能抵受一兩次攻擊,所以只要短時間打出極重的攻擊,則抗打即破,這就是所謂「急勁破抗打」,但要又快又重的拳,對帶氧及體能要求極高,再者對手也不會容許同一處受攻擊,故不容易的。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武術迷思系列七:勝敗取決甚麼武術

有許多人以為學甚麼功夫,甚麼武術,就決定勝敗,其實是沒有甚麼關係。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日,功夫的交流及接觸日多,一些不科學、不實際的功夫,自然會被淘汰,那麼留下來的,一定有其特色及精炒之處,只要能夠發揮得好,取勝機會也極大。

我反而考量的,是修練者用幾多時間練習,練習是否合乎今日運動科學的原則,臨場是否發揮,實戰經驗是否足夠,才是勝敗的關鍵。

(八極拳的絕招「猛虎硬爬山」在李書文發揮得極佳,所以一時成為佳話。)
因為有「神槍」李書文師傅,所有學八極都是高手嗎?有「講手王」黃淳樑師傅,所有學詠春都是徒手搏擊的專家嗎?我不需要再列舉甚麼例子,大家也知道沒有必然的關係。

(許多人也學詠春,但不代表甚麼?圖右師叔伍允龍用詠春轉馬膀手去消左邊陳展鵬的直拳,第一膀錯手,第二錯重心腳。)
(電影「葉問3」甄子丹大戰拳王泰臣,最後泰臣用下勾拳,甄子丹用撩陰腿,突然鐘聲響了,大家停止動作,打成均勢,得啖笑。詠春決不會在戰鬥中抱拳在側。)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武術迷思系列六:大師就一定正確

正所謂:「聖人也有錯」,大師也是人,故也會犯錯,也是可以理解。

即使是葉問宗師就無可指責麼?黃公就一定冇錯麼?大俠就一定永遠對麼?

作為詠春傳人,我知道這樣說是大不敬,不過每一個年代的人都活在有限時空,在他們有限知識及經驗下作出最佳的判斷,這是無可厚非。宗師豈會知道巴柔擊敗所有武術成為王者?古代武術家豈知道那些訓練真的有用?那些有害?

(李小龍的徒弟示範詠春四門,留意眉以上是不作防守的,因為人的額頭是身體最堅硬的地方。)
(膀手為何沒有護手作第二防禦,只是空手不做。再者真的勉強要膀手移高對方橋手?)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武術迷思系列五:招式越多越好

有一些武術,有幾十個套路,單單要練好一個套路也不容易,何況幾十個套路呢?

別人一拳打來,你可以有幾十個反應動作,但事實上,你只需要一個動作。更重要是在同一個時間空間內,你只能做一個反應動作,即使我提出過「招中招」,也不過是武術家根據他過往的經驗及習慣搏一搏,跟著第一個反應動作,如果要再經過大腦反應,再落反應動作,就不會這麼快。

再經驗的柔道高手,即使他學了手技、腳技、腰技、捨身技⋯等幾十種摔法、關節技,永遠也是用三數招克敵,拳擊也不過三味:直拳、左右勾拳、下勾拳。

我年輕時也曾讀過一些管理課程,導師也講過一些案例,但坦言不可能學晒所有問題,學晒所有解決方法,只能隨機應變。

(格雷斯柔術完全改變格鬥方式,我們還能夜郎自大麼?)
(拳王泰臣坦言不敵終極王者霍斯格雷斯。)


武術迷思系列四:絕招決定勝負

我們受電影、電視、小說⋯影響很大,故事的主角,往往在劣勢下,使出絕招,扭轉敗局。

(一輝使出絕招「鳳翼天翔」打敗敵人。)
(卡妙使出絕招「曙光女神之寬恕」,將冰河打敗。)
(聖帝對拳四郎時使出絕技「天翔十字鳳」。)
如果真有絕招,為何不早早使出?總要去到最後才搏一搏?如果真有絕招,香港拳王曹星如就不必打足十個回合打敗日本拳王。


(詠春無絕招,標指是詠春第三套拳套,也可指「標指」這一手法。)
(師叔楊永勣示範標指,標指手過高及頭,黃公的標指手與眼成水平,方為正確。)
(李小龍示範標指用於實戰。)

武術迷思系列三:馬越低越好

正所謂:「高馬難擋,低馬難走」,充分表明高馬也好,低馬也好,也有其優點及缺點,沒有所謂好壞,最重要是練功與做人一樣,要明白中庸之道。

許多師傅經常謂:「馬越低越好」,真的嗎?平心而論,低馬提供了高穩定性,但犧牲了機動性,一得一失,就像OT加班,賺多了錢,犧牲了家庭、健康,怎會是越多越好?

再者若果坐馬低於90度,會令膝部半月板長期耗損,嚴重甚至會痛楚,若不理會,病情惡化,最終要切除半月板,但這樣做,膝關節沒有半月板避震,會加速退化,後果嚴重。


(八極大師李書文徒弟劉雲樵師傅展示,馬部的膝關節明顯大過90度。)

(詠春的迷思是箝死馬。)
(詠春四大天王:講手王黃淳樑師傅示範正確二字箝羊馬。)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武術迷思系列二:攻擊力大就取決一切

攻擊力是否決定性因素?就好比兩個人要比武,一個人用點三八左輪手槍,一個用肩托式火箭炮,究竟那個會勝?

當然是用點三八左輪手槍那位,因為輕便靈活,準確度高,一槍致命。反觀肩托式火箭炮,若果中招,一定屍首不存,但問題要,點三八左輪手槍是對付人,肩托式火箭炮是對付坦克,殺雞焉用牛刀?

(更大的力量就必須要用更大的動作,更長的軌跡,更多的時間。)
拳重是好的,因為如果搏擊時大家互有中拳,一定拳重者有優勢,問題是重大攻擊用甚麼來換呢?如果在擂台,經常用重拳,體力消耗一定更快,有極大風險。而一般搏擊,要加大攻擊力便需要更大的動作、更長的軌跡、更多的時間,那麼為了加大力量就會顯露攻擊預兆,讓對手更多時間及機會作出防禦及反擊,那麼勝負仍未可知。

(攻擊力大的優點,在拳王泰臣足可見,他往往短時間KO對手,對買票的觀眾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武術迷思系列一:以短入長

以前我已論到,只要有足夠空間及條件發揮,而持有兵器者身高、體重、體能、功夫水平等條件差不多,六點半棍必破八斬刀,因為攻擊距離有壓倒性優勢。

同樣道理,用於徒手搏擊也有同樣結果,拳必破肘。

(如果環境同樣可出拳或肘,那麼拳必先到。圖中左邊的王君馨用上馬頂肘,右邊的伍允龍用上馬衝拳。拳必先到。)
以短入長有其吸引之處是攻擊力強,中一拳,或者一般人可忍受到,但中一肘,往往能擊倒對手,由於威力強大,以致有極大誘因使人經常使用,一旦濫用,就會不適當使用,使自己步入危險。

搏擊有分四個距離:遠距離、中距離、近距離、零距離。拳在中距離發揮,肘在近距離發揮,要嚴格區分及正確使用,方能發揮果效,這亦是為何詠春不濫用肘的原因。

(電影「殺破狼」,甄子丹用伸縮棍大破吳京的短刀,也充分表達以長破短的道理,片中一段,吳京用短刀一伸,甄子丹用伸縮棍一伸反擊,由於棍比短刀長,刀到不到,但棍已到,點中吳京穴位,眼利的觀眾一定覺得似曾相識,因為電影「葉問」,葉問大戰金山找,完全一模一樣。)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八極拳真係咁堅?

電影電視對平常人的影響很大, 只要一套電影,一套電視節目,就可改變他們的看法。

最初古泰拳的Tony Jaa主演的「拳霸」、「冬蔭功」,展示無比高超難度的動作,許多人就認為古泰拳最勁。甄子丹主演的「葉問」,許多人就認為詠春最勁⋯今日電視劇「城寨英雄」,許多人就認為八極拳最勁,絕招「猛虎硬爬山」更是無人能敵,究竟事實是否這樣?

每種功夫有不同的取向,有的以拳為主,腳法輔助,有的以腳為主,拳法輔助,有以直破橫,有以橫破直,有以長入短,有以短入長⋯

(八極拳曾是總統、領導人、君王的護衛,並不簡單。)

八極拳八大要領:一、頭正:頭不偏不倚,利用頸椎垂直承托頭顱,讓頸部的肌肉得以放鬆。二、肩沉:人在緊張時,往往會不自覺地聳肩,因此意念上要讓肩不斷下沉。沉是自然而沒有盡頭的,但不要用力向下壓,如此才能讓上半身鬆開。三、手空:把手放開,輕輕地維持握拳的形狀,不要用力,如此前臂肌肉才能放鬆。四、肘墜:意念上讓手肘放到地面,自然向下墜,如此肩部及上臂肌肉才能放鬆。五、尾收:即所謂「提肛」,如此讓腰椎垂直承托胸腔,讓上下半身的力量得以貫通,而腰部的肌肉亦得以放鬆。六、胯坐:讓大腿根部關節彎曲,使體重得以向下轉移,而臀部肌肉亦可放鬆。七、膝頂:讓膝部關節彎曲,使體重向下轉移至腳部,大腿肌肉只維持姿勢,節省不必要的力量。八、足穩:腳掌放鬆,將重量沉墜至地板,意念上五趾抓地,使全身能平穩站立。就以上要求所見,合乎功夫的要求。
(以短入長,攻擊力極大,同時難度也極高,容易被封截,一旦不成功,自己反落在危險。)
(在多年前電影「新警察故事」中,師叔伍允龍(左一)恐怕無人知道。)
(龍成虎在片中最堅揪,相信冇人反對。)
(福壽金林偉也不錯。)
(當然做壞人是冇好結果。)

IB投資系列:不要輸錢最重要

 股神巴菲特曾經講過投資法則… 就是不要輸錢。 我們都知:「輸錢皆因贏錢起」,個心洪咗,判斷能力、危險意識大減,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 有的人在這個時段,透過投資加密貨幣、英偉達等,已經贏了一層英國樓,「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我就晨咁早放晒啲貨,見財化水,還晒日圓,去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