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黃系內訌,與王志鵬系詠春交流後記

香港人未必認識王志鵬師傅,但一定認識師叔李恒昌師傅,王志鵬師傅是師承李恒昌師傅,在國內,李恒昌師傅被稱為「詠春拳學大師」,王志鵬師傅在北京也是出名的詠春師傅。

其實事情也十分奇妙,有一天突然有人致電給我,說是「詠春第一」網誌讀者,想跟我賜教,但他有意隱藏告之我電話的人,可能他也承諾不講,但無論如何,最終還是出了來。

由於颱風前,沒有一點風,氣溫也有33度,跟著在露天黐手,其實也十分辛苦,我帶的水很早已經喝光,我很清楚當身體的水份減少兩成,體能是減少八成,加上一個中年人對兩個年輕人,所以我早早內心已清楚要安全、省力、防守優先等原則。

其中一位較懇切、坦誠,但另一位則較有偏見,而且堅持自己的看法,每一個理論,不是重談他所堅信的「追中、守中」,就是推說王師傅的講法是怎樣怎樣…,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明明我沒有這樣說,他卻說我這樣看,我立刻辯清我在與他們對話之中,從沒有出現過,所以氣氛很差,本來我可以一走了之,但這樣又顯得沒有風度,最終黐埋手再算。

到了黐手環節,雖然沒有訂明規矩,但一般的江湖規矩,如不插眼、下陰,不用腳踢擊,都是慣常規矩,而且這是黐手交流,都有兩小時,不是生死搏鬥,三幾招要ko對手,所以用力也宜點到即止,否則受了傷,就很難維持。

但與他們黐手,拳卻不輕,你以為摸一摸對方示意擊中,他們會領情,卻回還一記重拳,如事者多次也這樣,迫使我也出了幾次重擊以作警示,事後我告之他們這樣黐手是否太重,他們說武館都是這樣的,我無話可說。

家師講得很正確,出面網聚黐手是無意思,你出招留手,人家不會領情必定反擊,你用真功夫,人家又會說你不留手,最後都係雞同鴨講,有真實力永遠只會在擂台出現。

王志鵬詠春有五個致命死點,詠春有所謂:一上一下、一內一外,攤手埋中只是其中一種形態,不是所有,而且絕對埋肘是小念頭第一攤手及伏手的要求,實際應用是足夠就可以的夠用經濟學原則。第二、攔截後臂以為可以消來拳的想法,這亦是師叔李恒昌師傅的觀點,認為拳是不可能甩出來打你的,理論上好像行得通,但是你讓對手肘關節仍舊運作自如,後果嚴重。第三、拳掌肘不盡,北方摔撻關節門派武術也多,防分筋錯骨也可理解,但別忘記詠春是「以攻為守、以打為消」,分筋錯骨是兩手對付一手,那麼你多出的一手是足可做很多可能去解困。第四、由於他們堅信「追中、守中」,防守也嚴密,但他們尋橋第一膀手是先鬆後膀,未能展示無空間膀的特性,這也帶出防守的漏洞。第五、他們主張打頭多於打身,容易引導門人貪打的壞習慣。
(以上所述只是個人片面、有限資訊下的分析,王志鵬師傅門人所表達的見解,亦非王師傅理論的全部。)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論詠春拳學(梁敏滔,黃淳樑審定)

前國家體委的武術方面領導人徐才主席,曾於一九八八年號召創立武術學科學體系,其後香港的詠春體育會黃諄梁主席則提出了“詠春拳學”的設想,要在沒有規則限制下兩人進行近體徒手格鬥時,如何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去解釋隨意對抗的規律性。環顧當今國際武壇上,還未有人提出過這種科學體系。

“詠春拳學”的主要特點可從三個主要方面淺釋如下:

第一方面:近體實戰的基本技術體系。

傳說清朝時,五枚師太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詠春拳。姑不論其可信性如何?其實白鶴不會拍動雙翅進襲一字形長蛇,人的雙手則不同,它是人體最靈巧的運動鏈,不但運動功能最多,而且運動幅度最大。

在古代,“手搏”就是一種以打法為主體技術,並輔以踢法、摔法和拿法,它是四擊的徒手實戰格鬥技。詠春拳強調以雙手打法為主體技術,不但繼承了傳統“手搏”積累的二千年以上經驗,並且還有所創新,其特點有六:

(一) 當雙方近打時,如用轉馬使對手側身相向,僅能一手施為時,可以居於以多勝少的優勢。如果利用連環均衡的攻防雙手,在時間差和機會率方面都會占較大的便宜。善用雙手為主的數量優勢,是近戰技術體系的特點之一。

(二) 人體構造是對稱的和平衡的,可像建築物設計一樣,外有幾何中心線和內有力學重心線。當以雙手為主體技術時,可將左右方一分為二,去設計簡潔的和動態的基本動作,其單手的運動鏈及每個關節都有特定的運動方向和方式。如將手視作兵器時,其單手的基本動作可成為刀、劍、斧、錘、鉤、盾、雙節棍等多用途作用。當將左右方合二為一,隨意組合動態格鬥時,其左半和右半的動作可以不對稱,但整體必須動態平衡.雙手做同一動作可成為雙刀、雙劍等,做不同動作可成為一刀一鉤、一劍一盾等,它是以二的倍數增加著。善於運用雙手為主體的多面手作用,是近戰技術體系的特點之二。

(三) 對打時雙手既可以同時一守一攻,也可以最短時間連環進攻同一目標。利用相輔相成的辨證法則思想去設計雙手互為兼顧,是近戰技術體系的特點之三。

(四) 身體和馬步姿勢要便於運用雙手朝向對方重要目標--全身的重心線(一般以外形的中心線代替),不但較易擊中要害而且受力也較重,雙手連中時尤甚。因此,正身朝敵的“中線理念’’和“朝面追形”戰術,就成為雙手可及距離的近戰技術體系特點之四。

(五)近代立體戰爭,最後勝負仍要取決於陸軍的近戰攻取。同樣,實戰格鬥最後勝負也往往取決於近體戰。
詠春拳強調以近打為主,以雙手為主,以快攻為主。近體攻取的成功要訣,就是時間第一,一切技術動作均從屬於節省時間,作為衡量其實用價值的標准。
詠春拳強調短距理念,例如要拳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快時間的猛攻。在技法上強調精簡理念。要用最簡潔動作完成最直接的快攻。因此,精簡實用直接了當的快攻動作,是近戰技術體系特點之五。

(六)近體戰時,如果敵我之間迅速互攻,無暇思考怎樣出招,拳來拳往互有擊中。但也可應敵來勢而變化,造成對手教你如何出招的局面。詠春拳就有訓練粘貼控制對手來勢的技術,因此這種稱為“黐手”的技術,是近戰技術體系特點之六。總之,“詠春拳學”是根據整體的人體動態規律建立實戰格鬥的基本技術體系。

第二方面:近體實戰的理論核心

要使近體實戰打得好,其奧秘在於使對方失去平衡。例如扭鬥時視覺難以發揮,全憑肢體觸覺的條件反射,立即感知對手的重心變動而迅速反應,使其失穩而被打倒或摔倒。又例如格雷斯-柔術善於猛撲的抱腰摔,利用沖力抓他(GRAPPLING),逼使對手失穩而被摔跌。上述兩列的對手,亦全憑條件反射迅即作出反扭打或反抓抱,例如以撞拳迎擊沖前的頭部去抗衡失穩,又或降低重心和加大支撐面去抗衡失穩等。

詠春拳的雙黐手就是鍛練兩手的觸覺反應,可以按照設計的幾種基本動作反複練習。當中樞神經系統建立複雜的條件反射時,兩手可以達到反應靈敏和隨機應變,在迅速千變萬化的實戰中能夠應付自如。因此,可以認為它是詠春拳根據基本技術體系總結出“無招勝有招”思想的主要依據。

“詠春拳學”則發展了這今思想,強調“無招勝有招”是近體實戰的理論核心,在任何形式的近戰中均可運用。因此,也可稱為“實戰拳學”等等,用不用詠春名稱並不重要。

用“詠春拳學”觀點去認識雙黐手,其特點有四:

(一)雙黐手鍛練是由雙方的四條臂膀在內外門範圍運用幾種動作循環反複地相互粘貼翻滾。如在一個無形的圓弧和直線之中,形成活的勁力流動和前椎的力度。它鍛練雙手左右兼顧,可以最快而流暢的打圈卸除對方之力,也可以最快而流暢地轉化為直線攻擊對方之力。不但緞練與對方搭橋之手接觸的感覺和反應,而且鍛練制造和尋找對手之空隙漏洞,達到“來留去送”和“甩離手直沖”等戰術的應用目的。

(二)雙黐手可以成為雙方近體實戰時的攻防拉鋸地帶。它既是直線進攻的橋樑通道,也是內門防禦的緩沖區域。

(三)雙黐手可以成為踢、打、摔、拿四擊之間最快接軌和轉換的編組地帶。因此,它填補了近戰領域一向存在著的空白。

(四)雙黐手是“無招勝有招”理論的主要依據。但在實戰時,誰都不會主動采取黐手形式,首要是簡單直接攻擊對手。當出手受阻,須要變化來達到目的時,才發揮平時練習雙黐手那種反應純熟快捷機巧的靈敏性,去應付千變萬化的局勢。不論對手會不會黐手都一樣對付,全憑自己的反應靈敏,伺敵先機去戰勝。
總之,“詠春拳學”的近體實戰理論核心是“無招勝有招”,而雙黐手則是此辨證理論的主要依據和入門鎖匙。

第三方面:直線攻擊的最佳動作

西洋拳擊的直拳,是帶拳套直線攻擊的主要拳法。四、五十年前西洋拳很側身,到了祖路易時身已站正,上身略傾前,到阿裏時上身很平正,但仍有跳步,到泰臣時已壓前,兩手保持均勢,無跳動。可見不斷改變不斷變化。詠春拳的日字沖拳則是不帶拳套直線攻擊的主要拳法,後者的特點有五:

(一)按照直線理念和短距理念快速反應,拳肘沿自己中線發出,打向對手中線。

(二)利用地面反力,通過腳、腰、肩、肘、腕、拳的整體性攻擊,有時甚至加上全身射入的沖力,最大限度增加打擊速度和力量。例如近戰出拳接觸敵休的瞬間,利用腕關節的抖動加速,突然產生的爆發力,加重了出拳的力度。

(三)出拳時肩肘不擺幅,具有突發性和隱蔽性,近戰時對手難以予防。

(四)辨證的雙手兼顧,連環進擊,要比西洋拳擊更快捷、更頻密和更具威力,例如用兩手組成動態的三角形剛性結構,可從內門中線硬壓楔入,不論對手如何抵擋,仍然輪番強行尖劈直貫。

(五)詠春拳講究經濟原則,既然拳打出去,就在外變化,假如一擊不中,就改變方向再擊。這就是長橋發力之意(西洋拳擊不中就將拳收回再擊出),李小龍則稱之為“寸勁”。

總之,詠春拳的日字沖拳(也可用直掌標指)是近體實戰最主要的和最佳的直線攻擊技術。

從以上三個主要方面淺析,可以認為黃淳樑提出的設想,是現代近體實戰最完整的科學體系。今日詠春拳術已傳遍五大洲,它的聲譽早已在世界各地確立。因此,深入研究“詠春拳學”已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注]
香港詠春體育會黃淳樑主席及劉功成、李恒昌、梁敏滔4人,於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二日應邀至北京進行內部交流。本文是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武術文化分會理事梁敏滔先生在會上的發言整理,黃淳樑審定。


(師叔李恒昌師傅在國內詠春拳發展極快,人稱「詠春拳學大師」,其徒弟王志鵬師傅也在北京十分出名。)

(第一屆黃淳樑詠春同人大會於馬來西亞舉行,左邊是王志鵬師傅,右邊是嚴少強師傅,本來是兩大護法,但因嚴少強轉學摔跤,師徒反目成仇。)


將相本無種,「半澤直樹」勇奪本世紀日劇王,堺雅人曾窮到吃草

「半澤直樹」首集於7月7日在日本播出,平均收視率僅19.4%,至7月22日播出的完結篇在關東及關西地區分別創下42.2%及45.5%的收視率。成績一舉突破2011年松嶋菜菜子「家政婦女王」(40%)、2000年木村拓哉「美麗人生」(41.3%),「半澤直樹」勇奪今年、本世紀與日本20年以來「收視最高日劇」寶座。連帶劇中主角堺雅人人氣一發不可收拾,擊退木村拓哉、松嶋菜菜子成為收視王,但其實過去他為追夢,曾窮到吃野花過活。

39歲堺雅人在演藝圈打拚21年,大學時因熱愛演戲荒廢課業,為了夢想他選擇休學,卻因此引爆家庭革命,雙親震怒之下和他斷絕關係,且不再負責他的生計問題。憶及當時,堺雅人說:「為了養活自己,那時候什麼都要省,除了打工賺錢,我還曾在路邊摘蒲公英沾黑醋吃。」

雙方停止往來長達7年時間,直到堺雅人演出父母喜歡觀賞的晨間劇後才打破僵局,而過去他也一直被外界稱為「萬年綠葉」,拿過不少男配角獎,直到2008年主演NHK大河劇「篤姬」穩固其地位。去年他擔任「Legal High王牌大律師」男主角,演出獲得高度評價,今年再以「半澤直樹」登上事業巔峰,氣勢驚人。

(上戶彩也是我喜歡的演員。)


(香川照之的名言:「下屬的功勞被上司佔為己有,上司的失敗卻是下屬的責任」對於香港打工的,是否很有感受呢?)

堺雅人的經歷,與「前倨後恭」有點相似,戰國末年,蘇秦向秦惠王用「連橫」計謀,得不到重用,回到家鄉洛陽,父母、兄嫂、妻子都不尊重他,於是埋頭讀書,提出「合縱」計謀,反抗強秦,得到趙王信任,封為武安君,並出任相國之職,到各國進行游說工作,路過洛陽,家人到郊外遠迎,兄嫂不敢抬頭正視,同樣一個蘇秦,卻因貧富而有不同待遇。蘇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東六國形成了合縱聯盟,使強秦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又配六國相印,叱咤風雲,如果只因父母、兄嫂、妻子不尊重他,而自暴自棄,試問又怎可能成功。

許多父母都想子女入讀大學,甚至不理會他們的興趣、志向,我曾聽過有父母對子女說:「讀完大學,你想做甚麼也可以?未讀大學,甚麼也不要想。」我在細胞小組教會事奉訓練學院時,陳德俊牧師曾經講過一件事,兒子有一次發脾氣走入房,以琴抒發感受,他發現兒子有這方面天份,於是沒有勉強他在傳統學術上走,而是專注在音樂,最後也成為演奏級鋼琴家,有一次有一位音樂老師想找一位鋼琴家補習,因為將要考演奏級考試,經朋友介紹陳德俊牧師的兒子,起初該位音樂老師也有懷疑,這個廿歲青年有幾多料子,但經過第一堂以後,卻十分佩服他的音樂水準。

如果堺雅人的父母能夠明白事理,讓兒子能發揮所長,就不必與兒子分隔七年了。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張家輝的激戰精神,確實鼓勵了許多人,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即使沒有看過電影,單單張家輝為拍這電影而煉成的肌肉,已經充滿激戰精神。)

(杜汶澤的身材,雖然與張家輝仍有距離,不過以一個肥仔來說,已十分勁抽。)


(杜汶澤這個反派造型,真係型到爆。)
甚麼是「不可能」?從前有一個馬戲團,引入了一隻小象,做各式各樣訓練,為防止小象逃走,會在牠腳上綁著一木柱,後來小象成長為大象,有一次馬戲團失火,所有動物四散,大象卻有些疑惑,因為童年回憶掙扎木柱會痛,但這一刻危險已到,也顧慮不了,輕易掙脫木柱,安全逃離。

(正常情況是不可能,又要跑、又要跳、又要搶球、更要在空中射球,而且還要射中。)
(但這一次高比拜仁做到了。)

當然有些違反科學定律的事,確是不可能,但我們腦裡的不可能,往往只是過往經驗。特別是一些失敗經驗,印象影響我們很深,令我們一生也逃不出這個捆綁,怕痛、怕失敗…令我們不敢再試、再突破。

司馬遷在史記的自序中曾言:「…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周文王被商紂王困於羑里而有「周易」,孔子困於陳蔡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著「離騷」,左丘失明而有「國語」,孫臏被同門龐涓所害雙腳被砍而有「孫子兵法」,呂不韋被放逐四川而世傳「呂覽」,韓非被同門李斯所害被囚於秦而有「說難」、「孤憤」…。

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因為李陵辯護,認為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是因為「矢盡道窮,救兵不至」,而且李陵是希望「欲得其當而報漢」。李陵雖然兵敗,但是他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但這樣就得罪了漢武帝,被處死刑,只有兩個選擇:生與死,但要生,一是以錢贖罪,但一生清廉何來有錢呢?唯有「腐刑」,即是宮刑,才得以免死,帶著殘破的身軀及世人的恥笑,完成「史記」。

就歷史所見,許多人都不是有良好際遇、條件下,成就偉大功業,為何我們卻說不可能呢?

詠春爆笑集(二),純粹攪笑,希望各位師傅不要見怪!

(黃系同門大戰,Philipp Bayer師傅大戰林文學師傅,如果Philipp的左手好像哥布拉是一支激光槍,那麼林文學師傅就一定死硬了。)
(哥布拉的左手是一支激光槍,火力極大。)
(師伯制服歐錦棠,確實力量差太遠,就是真打,結果也差不多。)
(咁多觀眾,一點面子也不俾,最後結果當然是見真章,打到個鬼佬認輸為止。)
(古代爭執,永遠在拳腳上解決,但梁挺師傅這拳,似乎不是詠春日字衝拳?)
(空姐詠春,膀手、護手做成這樣,真的安全麼?)
(日本人:「小龍!就算你功夫幾好,釣魚台也是我們侵佔,今日戰爭是講科技,不是拳腳功夫。」)
(霉大師:「不管黃系溫系,打倒人就是好詠春。」)

我沒有甚麼再放不低,忘記背後,努力向前,向著標竿直跑

對於人生而言,以往有很多捆綁,又怕沒有安全感,又怕年幾大,力不從心,怕面對新挑戰…其實人生有很多可能,問題是我們停留在一個環境太久,欠缺動力及勇氣走出去吧!

我最缺乏是信心,學生時代,讀書又差、運動又差,最喜歡閱讀中國歷史及科學書等等,但所知所識,完全不是課程以內,我還記得最難記那個國家首都,是阿根延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有一次收到短訊,說為菲律賓短宣祈禱,那個弟兄傳送了一張國旗,我一看就知錯,並立刻傳送正確的國旗給他。甚至今日我仍可以隨意背出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不過這又如何?我所熟識的,所有都不是考試題目。

在工作上,自己也不如意,因成績問題被護士學校踢出校,做生意、投資也不成功,做過遊樂場、快餐店經理、福利工作員…現時在教會工作,也有十年,仍然覺得鬱鬱不得志,但又沒有出路,當然我可以在這個崗位至退休,賴死不走,但現在已經完了上半場,如果不作出決擇的話,下半場都很大機會一樣。經過多日祈禱,最終決定辭職。

一個人正向積極的人無論任何環境,都可以應付及處理,但要正向積極,是有三大支柱承擔,正向經驗(positive experience)、正向環境(positive institution)、正向品德(positive trait),但我的上半生正向經驗不多,讀書、運動都差,正向環境也不多,工作際遇也不佳,唯有正向品德方面,在基督教信仰下仍有一點兒,那麼可怎樣做呢?

心理學家說,決定快樂的因素有三方面:天生因素50%,如果你天生樂觀,很容易就可滿足及開心,反之如果悲觀底,小小事就會不開心。個人控制範圍40%,環境10%,令我感到震驚,原來環境因素只佔這麼少,那麼過去經驗、環境並不最重要,而天生因素雖然有壓倒性優勢,但這是天生,無法改變,只有從個人控制範圍著手。

個人所能控制範圍(voluntary activities)就是:對過去:感恩及寬恕、對現在:個人長處、神馳、對未來:樂觀、生命的意義、理想的目標。(神馳/心流(flow)是一種個人體驗、全神貫注、樂而忘我)

現在我工作可以放低、「wingchun1.com」域名如果價錢合理,我都可以放低,只要對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有重新的整理,那麼人生下半場就一定有得打了。

(凡事都有可能,去到另一個地方過新生活又何妨呢?)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詠春爆笑集(一) ,純粹攪笑,希望各位師傅不要見怪!

以下所示,純粹攪笑。

(黃公:「平時唔好好練功,只顧賭錢,詠春功夫怎會好呢?」)

(黃公:「個次我的徒弟係出手重了,詠春拳又確實太利害,唔好意思。」)

(師伯:「吊陰功是下陰防禦,唔好聽網上那個「霉大師」講踢另一處。」)

(電影「狂舞派」將太極融入舞蹈,李小龍一早已懂,這個不就是尋橋的迫步雙低膀?)

(黃公:「擸手衝拳不同步,我合埋眼都會甩手衝打番你。」)
(黃公:「人地要,你咪送俾拒,這就是來留去送,哈哈!」)

(黃公:「有些人以為箝死個馬可防撩陰腿,但人家不用腳面,用腳底踢是防不了的。」)

(黃公:「邊個叫我…幸好是跟徒弟打,不是倪沃棠。」)
(黃公:「詠春體育會真係多野做,你地去食飯先喇,唔洗等我!」)


以上所有,純粹二次創作,希望各位師傅多多包涵!

詠春女拳手,保証最經典,讓大家猜猜她是誰?

詠春是女性發明的拳法,在葉問宗師的口述及筆傳歷史中,詠春源自少林的五枚師太,後傳嚴詠春,所以詠春第一、第二代都是女性,所以按拳法的理念、結構、使用…女性所打的詠春拳,理應比男性更靚、更好、法度更準確,但事實上,真的打得好的女性並不多,只有師伯溫鑑良師傅栽培出來的佩儀師傅,剛中帶柔,柔中帶剛,剛柔並濟,至於鄭麗莎,則肌力過大,動作總是有生硬的感覺。

以下所介紹的,是最經典詠春女拳手,冇番咁上下年幾,應該都不會認識。

(容我坦白地說,招式仍是覺得生硬,欠缺流暢、細膩。)
最經典女詠春 (點擊進入)

《詠春與少林》片段,黃杏秀藤圈手、木人樁、小念頭…,很可能屬招允系詠春拳,但這一點我不太肯定。

(身邊是「阿叻」陳百祥,就一定是黃杏秀了。)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黃系詠春」與「正宗詠春」的分別


(黃淳樑師傅與簡華捷師傅雖是同門師兄弟,但手法卻是兩回事。)
「黃系詠春」是指黃淳樑師傅教授的詠春拳,亦即是我的師公,故我亦稱之「黃公」,1953年跟隨葉問宗師,因以徒手搏擊聞名,將詠春打出一片天,而有「講手王」稱號。與「標指王」梁相、「尋橋王」駱耀、「念頭王」徐尚田,為詠春四大天王,是詠春派的代表人物。

「正宗詠春」是黃公師弟簡華捷師傅為代表,聯同師弟王正宇師傅、黃朗師傅、徒弟Mark、師姪陳煜釗等人,成立「傳統詠春聯會」,向有志學武者宣揚「正宗詠春」。由於聲稱所傳詠春是「正宗」,故稱為「正宗詠春」。


(黃公在葉問宗師壽辰中展示小念頭,留意其二字箝羊馬。)

黃公以「馬開步半」為原則,內腳位約與肩膀差不多,雙膝略略內箝,維持結構,雙腳約45-60度向前有交點,正身二字箝羊馬重心在兩腳之間,形成穩健及靈活的馬步。

詠春很多時走兩個極端,一是箝到很死,常常以為防南少林撩陰腿,欠缺靈活。一是鬆晒,擘開了馬,欠缺穩健。

(簡華捷師傅與黃朗師傅黐手,留意其二字箝羊馬,與黃公的完全相反。)

「正宗詠春」的二字箝羊馬,雙膝明顯沒有內箝,腳尖闊於腳,本門稱之謂「擘馬」。

「二字箝羊馬」所以叫「二字」,因為兩腳腳尖連成一較短橫線,加上兩腳腳連成一較長橫線線,剛好是中文「二」字,至於「箝羊馬」,是因為雙膝內箝的結構,如果不能達至上述要求,就不是「二字箝羊馬」了。



(黃公與師叔Philipp Bayer師傅示範尋橋「攔手」,留意手肘低於手腕。)

至於尋橋的「攔手」,關鍵點是手肘低於手腕,才是用「肘底力」去消對手的攻擊。


(簡華捷師傅的「攔手衝拳」,雖然霸氣十足,但是攔手卻與黃公不同。)

如果手腕低於手肘,其實都消得到,但會用前臂力為主。

(黃公日字衝拳配合攤手,拳伸盡,配合腰馬,借地下力。)
(簡華捷師傅的日字衝拳,腰後傾,雖然是後重心,但卻是借腰力。)

所以各門各派詠春拳也不一樣,大家自行作出判斷吧!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從游泳得到對詠春的啟示(三)

為何我們總要聽別人說不可能呢?甚至自己心裡也暗暗認同呢!

有一位網友49歲超齡,仍然參加自由搏擊的業餘比賽,當中還有外國人,雖然在別人眼中看為一件愚事,但以這個年齡仍然有膽量站在擂台,又有誰可以批評他呢?

令我想起電影「激戰」中,奸角安志杰用一招「倒頭樁」打敗林思齊,擊起程輝(張家輝)的一團火,決心要參加MMA,師兄勸止他為何到了這個年幾仍要搏命呢?程輝的回應最是感動,如果他試也不試,他一生都會遺憾。


最近看了另一套電影,也是十分勵志的,是青春片「狂舞派」,我本身是武術出生,對舞蹈興趣不大,但竟然也令我感動,真不簡單。其中一幕是女主角顏卓靈因腳傷坐輪椅,Rooftoppers跳舞最勁的隊長Tommy Guns鼓勵她,問她可以為跳舞去到幾盡?跟著Tommy揭露自己驚人的秘密,自己只有一隻腳是真腳,只有一隻腳的Tommy竟然可以跳到咁勁,這個缺憾完全無人知道,這個震撼並非故事,是演員自己的真人真事,跟著舞團編了手杖舞,所有人都提手杖去跳,最後女主角一跳,好像斷翼的飛鳥,振翅高飛、鳳翼天翔…,然後眾隊員齊齊接住她,這一幕最是感動,原來只要有人支持,就不會害怕,有人鼓勵,就可以突破自己,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最後跳舞比賽,Tommy沒有裝義肢,盡情去跳。)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問我自己,可以為理想去到幾盡呢?可以為詠春去到幾盡呢?

(師叔Philipp Bayer師傅,也是跛手,手感一定比人小一截,但仍然努力練習。跛手跛腳比我們練得更好,難道我們還有藉口對自己說不可能嗎?)

從游泳得到對詠春的啟示(二)

其實做人做了幾十年,學了很多次也不懂游泳,即使至死也不懂,也不算遺憾,因為即使你泳術多好,好像鐵達尼號沉船,你都要死,懂游泳只不過是多一門興趣,好像網球、藍球…有很多也不懂,也不算遺憾一樣。

但這次學懂游泳,對我來說,不單是多了一門興趣,減了肥,身體健康了,更重要是將自己認為不可能變為可能,有可能的思想,重建信心,讓我人生的下半場,可以重整自己,再創高峰。

工作上,在教會已有十年時間,曾讀細胞小組事奉訓練學院、自問神學知識雖不是高深,但一般宗教問題,可以解答自如,去了五次海外短宣,體驗不同文化的人的生活,知道服侍貧窮人,現時也有去老人院探訪,去精神病院舍教授興趣班(詠春拳),在沒有多大電腦知識下,建構了教會的電腦系統,現時同工可以用智能手機App,查看教會電腦系統,未來更想建立教會的人事章則…但打從心底,仍然覺得鬱鬱不得志…。

武術上,都有差不多十年,詠春的時間都有七八年,但未有建樹,打出的詠春拳仍然被評為:「咁茄」、「咁屎」,用糞便來形容是衰無可衰…也是鬱鬱不得志…。

如果人有麵包食,就感到滿足,你說多好,但事實不是這樣,馬思勞的需求層次論指出,有了吃、喝,就需要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就需要自尊,有了自尊,就需要愛,有了愛,就需要自我實現。

在Coach net中,牧鄰教會的陳德俊牧師鼓勵我,看看電影「激戰」,要黯淡無光、平平淡淡走下去,還是調整自己,重拾信心走下半場?每一個人神都給予他的位份,沒有人可以奪去,要清楚自己的位置是甚麼?不要與世俗的成功比較,要知道自己內心的呼喚,因為你並不是做別人眼中的成功,若是做別人眼中的成功(賺到很多錢或社會地位很高),自己內心都不會真正滿足,要知道自己想怎樣?多點祈禱,與神同行…但首要是重建信心,才可以打下半場。

我接受陳德俊牧師的建議,看了電影「激戰」,也聯絡了事奉訓練學院,安排我旁聽上陳德俊牧師所教的那幾堂。


但中間出現了游泳事件,好像與人生異象沒有關係,最初只不過怕James的第二堂要求提升,自己適應不了,所以才去泳池練水,卻在第二堂以先,學懂了蛙式,半生不可能的事,一個月內變為可能,對我來說是十分震撼,如果游泳都可以,為何我的事奉、我的詠春拳就是不可能呢?

從游泳得到對詠春的啟示(一)

在七月的時候,由於小組活動是游泳,於是大家都去到游泳池,James弟兄聲稱他有特別訓練方法,三堂之內必定識游泳,亦順利成章,上了第一堂。

第一堂主要是敏感對水的感覺,他要我在水中呼出所有空氣,由於當身體的空氣減少,加上血比水濃,所以身體一定是沉,沉至池底,只要腳可觸及,其實可以輕鬆站立,在水面上呼吸,跟著要求高一點,要坐在池底,跟著要整個身體平放在水底。

跟著的他放下CASIO手錶在水底,要我閉氣潛水去拾回,跟著要求高一點,閉氣潛水拾回,同時要在水中戴上手表,然後才上水,成功以後,要求再多一點,兩隻手錶,要閉氣拾回,在水中戴好,然後才上水。

最後訓練,要離開池邊,用一下手動作為動力,將身體帶回池邊。這個練習,對我最恐懼,因為腳不觸地,在半浮半沉,沒有依靠的失重感覺,最是害怕,練功夫是腳踏實地的,試問怎能面對失重呢?騎虎難下,勉勉強強試了好幾次,雖然好像成功,但自己知未克服對水的恐懼。

由於害怕第二堂要求更高,於是自己不斷用空閒時間去泳池練水,一則促住訓練的記憶,二則是希望真正克服恐懼。一星期兩日至四日不等,不住不住去練。

開始的時候,主要是克服恐懼,要試到不怕為止,由每次兩小時至三小時,不住地試,每次都有幾百次,到後來開始嘗試去游,都是呼氣很盡,使身體貼近池底去游,好像多一點安全感,因為很容易有支撐點。

直至掌握水中站立法,將兩手向下掃下,雙腳屈曲再伸直,就可站住池底,跟著就可放一點去游,略有問題就立刻用「水中站立法」。不知又試了幾多百次,試到頭可上水面,就學習水面用口吸氣,水底呼氣、閉氣,終於成功游到蛙式,中間只是一個月時間左右。

由離池邊十呎左右游回池邊,慢慢已可游一個橫池(約25米),再經過多次訓練,已可游一個直池(約50米),可以宣稱學懂游泳了。

當上第二堂時,已是一個月之後,小組活動不知做甚麼,最後又是去游泳。這次James要到比賽的池,最深之處是1.9米,差不多2米,比我的身高還要高,這次的訓練,是克服水深的恐懼,首先要有自救法,就是先呼盡氣,讓腳踏池底,然後跳起,讓頭離開水面一刻,用口吸氣,跟著水中呼氣,反覆練習,要跳回池邊,這個練習成功就可以在高於自己身高的地方自救。

由於第二堂以先已學懂蛙式,壓力沒有這麼大,但這次James要我先游至池的中心位置,然後呼盡氣,站在池中心位置的池底,跟著跳起吸氣,然後再游回池邊。對我來說是一項挑戰,因為即使懂蛙式,再加上「水中站立法」,即使有問題,可立刻停止,站起來定一定神,但去到比賽池的中央水底,即使可跳起吸氣,也要游回池邊,是不同的,但經過幾次,加上公眾游池人多,都飲了幾口泳池水,但總算成功。

跟著他也預告第三堂內容,是踩水。意思是在大海中,腳永遠不到地的自救法,若成功,即使去沙灘、大海游也沒有問題。

James課程的部署,是先讓人克服對水的恐懼,只要不怕水,就一定可以游到水,泳式的技術,可以日後改進。

經過多次練習,現時我已可以hea住游,意思是可以用最省力的方法游蛙式,不急於上水吸氣,夾緊腳,讓身體多在水中流線形滑行,現時一口氣游十個直池也沒有問題了。本來打算發揮「激戰」精神,再挑戰自己,想報「拯溺訓練班(銅章)」,但因為要求是要5分鐘游200米、踩水3分鐘,蛙式速度有限,5分鐘200米即要游4個直池,有些勉強,而踩水我也未學,故唯有等下一班吧,一個月由怕水至自學蛙式,已超額完成,現時正自學自由式,一旦學成5分鐘200米就不難完成了,只怕夏季已到尾聲,不知夠不夠時間。

(觀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但我發現在泳池的人之手法,很多也不正確,倒不如看看職業運動員的正確姿勢,即使學不足,學了幾成,也會游得好很多。上圖運動員「抱水」的動作做得好,上半身已很容易上到水面吸氣。)

麥當勞登陸香港的故事(蔡子強)


【明報專訊】有「香港麥當勞之父」之稱的香港麥當勞創辦人伍日照,上月23日因長期病患在寓所病逝,享年76歲。

很多報章報道他的死訊時,都有提到他一手將美國麥當勞引入香港這豐功偉業,但卻幾乎沒有一份具體講述和剖析他究竟當年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香港麥當勞之父

對於這樣一個成功個案,究竟伍日照當年有何營銷訣竅?又曾遇過哪些困難?如何把一個外國品牌,在一塊以兩千多年源遠流長飲食文化而自豪的中華土地上,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它有否推陳出新?又有否失敗的經驗?

讀者或會說,可惜如今伍先生已經辭世,欲知也無從。但幸運的是,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James L. Watson,曾經編撰過一本書《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中譯本:《飲食全球化:跟隨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當中有伍先生詳細的訪問,把一個趣味盎然的跨國飲食集團「在地化」個案,活靈活現的呈現紙上。

成功並非必然,1970年代時,KFC炸雞便曾經嘗試登陸香港,但卻鎩羽而歸,直到它相應本地市場作出調整,第二次登陸時,才告站穩陣腳。但與此相比,1975年1月8日,全港首間麥當勞在銅鑼灣百德新街開幕時,每個漢堡售1.6元,首日營業額逾7000元,令一直看淡的人大跌眼鏡,而且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熱情一直持續不減,直到麥當勞分店在本港遍地開花。

為何不改中國化名字?

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新興中產階級出現,教育普及化亦帶來了洋化新一代,伍日照洞燭先機,掌握了他們的消費心理。什麼心理?那就是嚮往西風,憧憬歐美文化和生活。舉些例,中生代定會記得,那時我們聽的唱的,是英文歌,而非廣東歌,穿的也是藍色牛仔褲,覺得只有這樣才追得上潮流。

伍因此要麥當勞標榜美式口味、美式食物、美式體驗,來刺激和吸引這些新的消費族群,讓他們覺得追上時代,時髦有型。就連招牌「McDonald's」,最初亦刻意沒有譯成中文,而索性以英文呈現,到後來一切上軌道,幾年後才譯成中文,而且是音譯。

相反,KFC炸雞首次登陸香港時,它起了一個中國化的名字,叫做「家鄉雞」,本來以為這樣較易打入本地市場,不料反惹來劣評,一些老一輩港人批評「那裡不是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沒有這種雞」等。KFC於是鎩羽而歸,到它再次登陸香港時,便學乖了,不再叫「家鄉雞」,而改用音譯的肯德基,或索性叫KFC。

「漢堡」,還是「漢堡包」?

當然,麥當勞不是沒有遇上過困難,而這些困難多與文化差異有關。其中之一,就是當時在港人眼裡,漢堡、薯條都是點心,而不足以構成一頓正餐。尤其是老一輩的港人都有一種偏見,就是漢堡、熱狗、意大利薄餅,都是吃不飽的東西。

廣東話把hamburger慣稱為「漢堡包」,而非「漢堡」,另外加上一個「包」字。在傳統中國南方人眼裡,「包」只是一種點心,而非正餐的主食。就是如此,在香港,漢堡被視為一種麵包;相反,在美國,則被視為一種肉食、牛排之類。

於是,麥當勞要花很大力氣宣傳,去改變港人的想法,才可讓他們把漢堡視作午餐,甚至是晚餐之選,而非下午茶之類,否則的話,其銷路便會受到很大限制,就如當年「家鄉雞」所面對的一樣。

靠廁所招徠女顧客

當然,除了標榜美式口味和體驗之外,麥當勞的主要「食糊」手段,還是靠價格便宜,這裡一頓餐的價格,往往只是中式酒樓的不到一半。但這本書之所以有趣,在於它還指出很多不為人留意的枝節,例如,麥當勞的另一成功法門,竟然是它的廁所!

話說,在1980年代以前,在香港的食肆,如果人有三急要去廁所,那可說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歷奇之旅(其實至今仍然在很多食肆仍然都是),而當年麥記卻帶動了一場廁所革命。

伍日照回憶說,他當年便要花費力氣去說服很多員工,因為後者對公司吹毛求疵的標準,紛紛抗議,說其實麥當勞的廁所已經比起他們自家的還要乾淨。而這個高標準,結果亦帶動了消費者的期望,及競爭者對自己的要求,那時很多餐廳的廁所都位於其廚房之中,而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覺得類似的安排不合理,因為兩項設施都必須接近水源。

而後來發現,對於很多顧客而言,乾淨明亮的廁所其實是他們光顧麥記的主要理由,當中尤以女性為甚,她們指出,如果沒有麥記,離開家居或辦公室後,在街上便很難找到可以信賴的廁所。而他們在1994年所作的一項調查發現,顧客中有58%是女性。

除了女性之外,年輕人也是麥當勞的忠實擁躉,這又是麥當勞苦心經營的結果。

除了女性外,還有年輕人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主要是在孩童年代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麥當勞深明此道,便在此下了大量工夫。

相對於美國快餐店並不鼓勵顧客逗留太久,香港麥當勞在下午的非繁忙時間,對年輕人都較為友善和寬容,任由他們在這裡「打躉」,不會像很多茶餐廳和食肆一樣趕客。很多放學後的學生,都會來到這裡聊天、嬉戲、拍拖,甚至做功課和準備考試,這裡沒有嚴厲的老師在旁監督,也不像在球場一樣,要擔心被黑社會分子滋擾,甚至踢入會(就像電影《古惑仔》裡的情節一樣),禁酒和禁煙加強了其安全形象,讓女孩子更加安心。於是,麥當勞就成了學生在這個擁擠的城市中難得的休閒和社交場所,甚至提供「家」的感覺。年輕人只要買幾杯汽水、幾包薯條、幾個包,大家分吃,就可以消磨一個下午,直到回家吃晚飯的時間。

除此之外,在1980年代開始,生日派對在香港開始流行,但在擠迫的居住環境下,很少人可以在家中搞生日派對,麥當勞遂引入週末生日派對的構思,只要一點費用,就可以在一間擺放只適合兒童的矮、小桌子的房間,由電視廣告裡看到的麥當勞叔叔,帶領壽星仔和他的朋友玩遊戲,吃生日蛋糕,當然也少不了吃麥當勞的各式食物作為點心,並會收到與麥當勞有關的各式小禮物。

大家可以看到,消費者從孩童年代開始,就是如此被培養起對麥當勞的歸屬感和依賴。

也有失敗經驗

那麼,麥當勞的文化移植,又有否失敗的地方?答案當然是有。

美國快餐業將部分勞工成本,從企業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例如顧客自行捧餐盤,自行入座,用餐後自行清理桌面。但在香港,用餐後自行清理桌面,卻不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哪怕麥當勞曾在餐廳張貼告示,甚至在電視廣告中提及,但時至今天,仍很難看到,有哪些人會當個用餐後把垃圾丟進垃圾桶,把托盤拿到收集架,自動自覺的顧客。結果,麥當勞只有一直以低工資,來抵消僱用額外清潔人手的成本。

另外,為了節省人手,美國的快餐店都會讓顧客自己拿紙巾、塑膠餐具、調味品等,顧客亦能表現出消費者應有的紀律,不會濫用。但在香港的麥當勞,紙巾、調味品等都是由櫃檯後的工作人員限量配給,這其實與美國總公司的標準工序不同,每次交易的時間和工序都會增加幾秒,減低效率。為何如此呢?因為當年出現顧客(當中很多是老年人),把大疊大疊紙巾,又或者茄汁包和砂糖包,塞進口袋裡的例子,讓麥當勞不得不提防。

不過,總的來說,麥當勞在香港登陸,比起另外一些亞洲國家如南韓,總算是順風順水,在南韓,麥當勞及漢堡長期處於飲食文化、保護主義和民族認同等爭議的核心,這當然得益於香港一直是一個開放城市,但伍日照這位商業奇才當年的營銷智慧,也一樣功不可沒。

如果想知道麥當勞當年登陸香港、北京、台北、東京、首爾幾個亞洲城市的故事,經驗上的異同,我向讀者推介Watson教授編撰的《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這本書,由他牽頭之研究團隊當中的幾位作者,把這些故事說得十分娓娓動聽。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空姐詠春未能制服搗亂的乘客


香港航空去年每週平均有3次乘客搗亂事件,並透露空乘人員必須學習詠春拳,但早前一名內地乘客因航班誤點4小時而遷怒於空姐,儘管空姐已習詠春,但仍未能成功制伏對方。

雖然該公司的所有空乘人員都要接受六小時的詠春訓練,教授空乘人員自衛招數,以應對搗亂的乘客,重點在於如何制服別人,但為何未能達到成效呢?



(空姐只有6小時訓練,連詠春二字箝羊馬也沒有扎好,如何處理好任務呢?)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與「詠春正統」某師傅技術交流(四)

總結來說,「詠春正統」與黃淳樑詠春有相似的地方,無論技術或者手法,只不過訓練或者名稱不一樣,但有許多地方類似。對我而言,好像從另一角度看詠春一樣。

當然怎樣為好?怎樣為差?我都下不了定奪。好像錯手的救手方法,若不經常練,當你實際環境中,一旦錯了手,就未必能救。但倘若我練得太熟,每每都要先錯後救,錯手練得太多,則實際環境會不自覺出得多了,人永遠都會使用最熟練的招數,如果你練跆拳道,一定是起腳先,如果你練拳擊,一是出拳先,即使你明知格鬥距離有分:遠、中、近、零四個距離,你仍然會選擇最熟練,而非最合適。

所以如果為求練「救手」而練「錯手」,真是很矛盾。

當然我亦未想到解決方法,故在這問題,以至詠春技術,出現樽頸,多年也沒法進步。以前倒會消極被動一點,但經過陳德俊牧師鼓勵,看過電影「激戰」,用了不多於一個月時間由怕水至學懂蛙式,現時已可一口氣游幾個直池,神做人有無限可能,人生不應設限,要活出豐盛,要有可能思想,活出不可能的可能。

(人到中年,要平平淡淡,還是調整自己,再創高峰,由我們決定。)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與「詠春正統」某師傅技術交流(三)

跟著是抌手的應用,某師傅示範在黐手中,先「膀錯手」,後用「抌手」,我心裡又發出許多疑問,主動錯手,豈不讓人有機可乘?但我仍提醒自己要懂得尊重人,先了解整件事,才作定奪。

無可否認,「抌手」是「膀錯手」其中一個救法,但膀錯手,應是不情願下,錯誤下使出,因為一旦錯手,敗局已成,所謂救手,只不過是敵人掌握不到這個破綻,盡快修補吧!

要先練錯,後修正,無可否認是訓練的方法,但要不斷去錯,同時亦會入了錯的記憶,但我又知道沒有這樣練,就不可能在錯中能救,所以十分矛盾。

要行了歪路,再學怎去行正路,倒不如少行差踏錯,正正經經做人。

我自己個人想法,寧可在木人樁內練,因為在黐手情況下做,會太入心,本來很少犯的錯,但因為練得太熟,就經常出錯,雖然救法也練得熟,但只要敵人掌握這破綻,是救無可救的。

當然我自己暫時也沒有更好的「敗形手」訓練,也沒有更好的建議,自然未有更好的方法,現存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黃公示範抌手,要記著:「拍手可進可退,抌只進不退」。)

與「詠春正統」某師傅技術交流(二)

由於某師傅與家師同輩,又是元朗大旗嶺出生,又是葉問宗師徒孫,年幾也比我大,人生閱歷也比我多,故也是自己前輩,要多一點尊重,即使心裡不認同或與本門法度有異,也先細心聆聽,了解招式法度,再作定奪。

好像「擔膊」(膊亦寫作膀,是指肩膀),在本門的使用是被動情況下使用,因為搏擊要根據與敵人的距離,作出變化,如果拳可用,一定用拳,距離拉近,才用肘,再埋身,才用肩膀。因為肘、膀打失是難有番轉頭的可能,所以絕不可能自願將自己帶到險地。

我在外圍觀看某師傅教授,先由盤手開始,再由相對橋手變作交錯橋手,跟著入馬用肩膀撞向對方,這就是「敵壓三關、以橫打直」?如果真是這樣,也是屬於「敗形手法」,在劣勢及被動情況下使出的招數,正所謂:「拳過三關、任我行走」,所指三關,就是手腕、手肘、肩膀,反正都死,就來一招以橫破直,搏一搏?但自己心裡仍解不通,這招為何主動使出,應是被動使出,後發先至才對,當然我沒有開口質疑。

跟著某師傅要我與某徒弟盤手去做,他從旁解釋,某徒弟一交錯橋手,我立刻用「抱排掌」推開他,因為主動交錯橋手內外門位置,是屬「花手」,因為你主動變手,而沒有任何招數,自己反而出現破綻,跟著某師傅立刻指示他入馬同時側身,避開我的正身抱排,某程度說,入馬成功,擔膊亦是成立,守方是靜,攻方是動,守方是有小小失失重心的感覺,要移一移馬去保持平衡。


(黃公示範的「擔膊」,是被動情況下使出,對方想你失重心,你反倒借力打力,入馬並用肩膀攻擊,使對手敗形。)

與「詠春正統」某師傅技術交流(一)

本來由於時間不合,基本上沒有機會跟「詠春正統」某師傅交流,加上任何交流總會帶來一點點是非,故此都停了一段時間,就是詠春交流會的會長Roger邀請我,我都一次也沒有參加,地點也遠,最多都是看看他們在Facebook的賽後檢討,不過可能武術家都不喜歡文字表達,都沒有甚麼可以看到,又或者是玄之又玄,將功夫講到太神化,我們黃淳樑系詠春,倒也不太喜歡這些東西,不看也罷!

所謂「詠春正統」,就是因為當年葉問宗師送給招允「詠春正統,葉問題」牌匾,此乃葉問宗師生前唯一親題授與其弟子之牌匾,而招允更是唯一曾向葉問宗師行拜師之禮,意義極大,即認同招允是正式的徒弟,而「詠春正統」牌匾,更切切認定他的詠春是正統地位。可惜招允師傅早逝,否則詠春就不止四大天王了。


wingchun1.com重出江湖

由於Yahoo的Blog將於2013年10月30日變為唯讀模式,12月26日關閉服務。

故經過詳細考慮,決定將wingchun1.com「詠春第一」網誌轉到Google的Blogger,希望可以有更穩定的地方,繼續下去。



IB投資系列:不要輸錢最重要

 股神巴菲特曾經講過投資法則… 就是不要輸錢。 我們都知:「輸錢皆因贏錢起」,個心洪咗,判斷能力、危險意識大減,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 有的人在這個時段,透過投資加密貨幣、英偉達等,已經贏了一層英國樓,「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我就晨咁早放晒啲貨,見財化水,還晒日圓,去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