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開始:一個念頭的萌生
記得那一年,我第一次在電視上目睹催淚彈的白煙瀰漫在香港金鐘的街頭。那畫面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內心,也像是一種預兆,告訴我這片土地正面臨巨大的改變。失望、無奈、無助的情緒猶如潮水般湧來,我開始思索,是否應該尋找另一片天空?"移民”,然而,對於一個普通的香港人而言,傳統的移民之路似乎遙不可及。投資移民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工作簽證也需要難以企及的條件。最後,我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在美國以讀書作為踏腳石,然後從某公司申請工作獲取綠卡,試圖在異鄉落地生根。
經過繁瑣的簽證申請過程,我們終於拿到美國學生簽證,那一刻的喜悅像中了彩票般難以置信。然而,離別前的聚會卻讓我感到難以割捨。朋友們送上滿滿的祝福,而最後一晚的笑聲與感傷交織,更讓離別的感覺愈加深刻。
到了出發當天,我選擇不邀請任何人送機,害怕面對道別的沉重。我推著滿載行李的貨運車,行李堆得遮住視線,像極了未來的模樣,前方一片朦朧難測。飛機起飛時,我望向窗外,卻看不到璀璨的香港夜景,只有漆黑的夜空。那一刻像是諷刺我的生活即將翻開嶄新而未知的一頁。
初到美國的新澤西,我迎來的是一片陌生與困難。原本安排好的住所,在一個月後被熟識的人臨時收回,我們被迫匆忙搬至酒店過渡。慶幸的是,剛到美國的第一週,我便迅速辦妥了車牌和購車事宜,這讓我們能駕車四處尋找新住處。然而,尋覓租賃房屋的過程卻充滿艱辛——不少地區對新移民充滿疑慮,房東擔心我們沒有穩定身份或信用,屢屢拒絕出租給我們。
經過數日不懈的努力,我們終於找到一個願意出租給新移民的小單位。雖然得以安身,然而,新家的空蕩讓人感到一絲心酸:屋內除了一個能勉強使用的廚房和浴室,其餘一無所有。我們不得不從頭開始添置家具、家電,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這些額外的開銷與奔波,無疑給本已疲憊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壓力。
那段日子,本來寄予厚望的工作機會與綠卡申請,卻因美國政策的變動而化為泡影,這無疑讓肩上的負擔更加沉重,內心的孤獨無助感也越發強烈。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之中,我們逐漸學會了如何在異鄉面對生活的艱辛,也深刻體會到真正落地生根所需付出的代價與堅韌。
此外,申請生活的基礎服務更是讓人傷透腦筋:銀行帳戶需要多次提交文件,醫療保險的複雜申請,開通電力甚至需要親自開車一小時到服務中心辦理。這些大大小小的瑣事積壓在一起,使我經常感到困擾和疲憊。十年前的資訊還不如今天發達,許多問題無法通過網絡解決,只能硬著頭皮四處打電話或親自辦理。這種重複的困難與挫折,讓我一度覺得自己陷入了「移民抑鬱症」的泥沼,經常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承受這樣的生活。
幸好,神的安排總在最艱難的時候顯現。一群熱心的華人教會弟兄姊妹主動伸出援手,幫助我們添置生活必需品,提供意見辦理複雜的手續。雖然仍有許多挑戰需要親力親為,但他們的關懷讓我們逐漸找到一絲安慰,讓那冰冷空蕩的移民計劃開始有了點溫暖。
儘管如此,適應新環境仍是一場持久戰。每次碰壁後,我都需要重新調整心態,克服內心的不安與挫敗。直到多年後回想起來,我才明白,這段日子雖艱難,卻讓我學會在逆境中成長,讓信仰和毅力成為我生命的支柱。
神的安排:在挫折中找回自己
那一年,我學會了等待。一種非被動的等待,而是用心適應生活中每一份不確定的從容。每日迎接的挑戰,不僅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也幫助我找到面對困境的界限與勇氣,懂得放下執著,為了不讓自己陷入負面的情緒漩渦,我選擇填補閒暇時光,重新拾起塵封多年的畫筆,投入創作的世界,也開始嘗試書寫網絡小說。
這些興趣彷彿為我的生活撐起一片避風港,在其中,我找到了喘息與寄託。那些過往的挫折,卻漸漸在這過程中被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神讓人生有挫敗但不意味著終結,而是孕育另一場蛻變的契機。
再次出發:英國的新生
神的恩典從未缺席。一年後美國移民夢碎,就在我結束美國移居經歷回到香港兩年後,BNO移民計劃猶如曙光般出現,給了我第二次移民的契機。過往的經驗成為我們的指引,讓這一次的搬遷更加迅速有效。抵達英國的那一天,正值疫情肆虐的高峰,街道空蕩冷清,彷彿為我們的新生活鋪上一層未知的陰霾。然而,三個月後,我們便將這片陌生的土地打造成了自己的家。
總結:從困境到恩典
回首這段路,我深深體會到,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中都未曾缺席。祂不是未曾看見我們的困難,只是在等待最恰當的時機介入。這些經歷教會了我,不要為一時的不幸而氣餒,也不要對未知失去希望。因為每一次的挫折,都可能是祂為我們預備的祝福,等待著我們去領受。
我希望這段分享,能為正在面對人生轉折的人們帶來一些啟發:無論道路如何曲折,願我們都能在旅途的盡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