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讀史記,從伯夷、叔齊事跡,知道人應該堅持信念做人


 香港人讀中國歷史,首先是讀中大錢穆的國史大綱,港大羅香林的中國民族史,有了基礎及正確觀念,就可繼續深造,當然有些人會讀柏楊的作品,但他經歷牢獄苦難,難免對人性有另一番體會,建議有一定基礎才閱讀較佳。

讀中國歷史,首讀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編寫,好像故事一樣,十分有趣、易明,當然我不否認司馬遷治史的嚴僅,除了參考各大典籍,也會實地考察,但以今日角度而言,仍有一些懷疑之處,例如項羽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熄,試問人類建築,即使如何偉大,也不可能燒三個月。

以住主要讀治亂興衰史,對君王、諸侯都較認識,史記的本紀、世家所記載的人物都不會陌生,但列傳所記,雖然相對是小人物,往往補主流歷史的不足,令整個歷史更立體。

「伯夷列傳」是史記列傳之首,記載伯夷、叔齊事跡,不過可能年代久遠,又不是大人物,記載十分簡短,由拒絕接受王位、周武王伐紂時,以仁義死諫,天下宗周,義不食周粟,採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

有人認為,商紂王無道,周武王伐紂,是順應天命及民心,伯夷、叔齊不懂變通,篤守原則,背轉歷史的思潮,最終餓死,自取其亡,事實是否這樣?

前朝的歷史由後朝所寫,商朝的歷史由周朝所寫,自然要將商紂王有幾衰寫幾衰,才能將周朝取而代之合理化,又有幾多人知道紂王文武全才,只因討伐東夷,大傷國力,才讓周朝有可乘之機。

伯夷、叔齊道德水平有幾高?除了記載在六藝及孔子的加許外,有三件事可見,伯夷、叔齊都是孤竹君的兒子,父親想將王位傳給叔齊,但叔齊知道長兄、二兄還在,讓位予長兄伯夷,但伯夷知道繼位有違父親遺願,也拒絕王位,雙雙逃離本國。伯夷、叔齊得知西伯侯姬昌賢能,又善待老人,想去投靠他,但他們到達時,周文王姬昌已死,周武王姬發繼位,屍骨未寒,姬發帶著姬昌的神主牌討伐紂王,伯夷、叔齊冒死拉著姬發的馬,上諫說:父親死了,不去安葬,反去打仗,這是孝道麼?身為臣子,竟去弒君,這是仁德麼?姫發左右想殺了兩個阻頭阻勢老頭子,幸好姜太公知他們是義人,扶著他們離開。及天下宗周,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採薇而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

今日重視原則的人還有幾多?至死堅持原則的人還有幾多?見風轉舵者多的是,美其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但實際是利益主導,毫無原則可言,伯夷、叔齊一生堅持原則、信念去做人,又有甚麼值得去批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移英日記(202):自由係用錢買來的

 英國可以反對統治者… (當聯署超過10萬,英國國會必須回應,現時差不多達300萬人聯署。) 不過這個自由,係有代價,今年要俾10皮。 「歪芺」已幫我計好今年要交幾多稅?連下年預繳,要4782.92鎊,即一年要2391.46鎊(兩萬幾港紙),如果計埋工作半年要交兩萬,巿政稅三萬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