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武術迷思系列八:抗打真的毫無破綻

在某些抗打的展示,某一師傅一定指示台下沒有學過功夫的觀眾如何打?打在那裡?要出盡全力之類⋯

有沒有想到,這些指示,是指引著攻擊者,自己正在那裡建立強大的防禦,指引著攻擊者,用所謂「出盡全力」在某師傅最強的盾牌之中。

今天,用抗打頂得住人的拳腳已經不夠勁,要用機器去挑戰人體的極限,不過雖然這麼假,但仍然有人相信。

(我是在地盤工作的,對建築機器的力量十分清楚,我不相信人的太陽穴可以頂住電鑽。)
(咽喉是人體的弱處,不可能頂得住電鑽。)
(這個磨碟我也在地盤用過,可切割鐵威令。)
搏擊上的抗打是可以鍛練的,通常透過強化該區域的骨骼、肌肉等,但抗打在短時間只能抵受一兩次攻擊,所以只要短時間打出極重的攻擊,則抗打即破,這就是所謂「急勁破抗打」,但要又快又重的拳,對帶氧及體能要求極高,再者對手也不會容許同一處受攻擊,故不容易的。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武術迷思系列七:勝敗取決甚麼武術

有許多人以為學甚麼功夫,甚麼武術,就決定勝敗,其實是沒有甚麼關係。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日,功夫的交流及接觸日多,一些不科學、不實際的功夫,自然會被淘汰,那麼留下來的,一定有其特色及精炒之處,只要能夠發揮得好,取勝機會也極大。

我反而考量的,是修練者用幾多時間練習,練習是否合乎今日運動科學的原則,臨場是否發揮,實戰經驗是否足夠,才是勝敗的關鍵。

(八極拳的絕招「猛虎硬爬山」在李書文發揮得極佳,所以一時成為佳話。)
因為有「神槍」李書文師傅,所有學八極都是高手嗎?有「講手王」黃淳樑師傅,所有學詠春都是徒手搏擊的專家嗎?我不需要再列舉甚麼例子,大家也知道沒有必然的關係。

(許多人也學詠春,但不代表甚麼?圖右師叔伍允龍用詠春轉馬膀手去消左邊陳展鵬的直拳,第一膀錯手,第二錯重心腳。)
(電影「葉問3」甄子丹大戰拳王泰臣,最後泰臣用下勾拳,甄子丹用撩陰腿,突然鐘聲響了,大家停止動作,打成均勢,得啖笑。詠春決不會在戰鬥中抱拳在側。)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武術迷思系列六:大師就一定正確

正所謂:「聖人也有錯」,大師也是人,故也會犯錯,也是可以理解。

即使是葉問宗師就無可指責麼?黃公就一定冇錯麼?大俠就一定永遠對麼?

作為詠春傳人,我知道這樣說是大不敬,不過每一個年代的人都活在有限時空,在他們有限知識及經驗下作出最佳的判斷,這是無可厚非。宗師豈會知道巴柔擊敗所有武術成為王者?古代武術家豈知道那些訓練真的有用?那些有害?

(李小龍的徒弟示範詠春四門,留意眉以上是不作防守的,因為人的額頭是身體最堅硬的地方。)
(膀手為何沒有護手作第二防禦,只是空手不做。再者真的勉強要膀手移高對方橋手?)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武術迷思系列五:招式越多越好

有一些武術,有幾十個套路,單單要練好一個套路也不容易,何況幾十個套路呢?

別人一拳打來,你可以有幾十個反應動作,但事實上,你只需要一個動作。更重要是在同一個時間空間內,你只能做一個反應動作,即使我提出過「招中招」,也不過是武術家根據他過往的經驗及習慣搏一搏,跟著第一個反應動作,如果要再經過大腦反應,再落反應動作,就不會這麼快。

再經驗的柔道高手,即使他學了手技、腳技、腰技、捨身技⋯等幾十種摔法、關節技,永遠也是用三數招克敵,拳擊也不過三味:直拳、左右勾拳、下勾拳。

我年輕時也曾讀過一些管理課程,導師也講過一些案例,但坦言不可能學晒所有問題,學晒所有解決方法,只能隨機應變。

(格雷斯柔術完全改變格鬥方式,我們還能夜郎自大麼?)
(拳王泰臣坦言不敵終極王者霍斯格雷斯。)


武術迷思系列四:絕招決定勝負

我們受電影、電視、小說⋯影響很大,故事的主角,往往在劣勢下,使出絕招,扭轉敗局。

(一輝使出絕招「鳳翼天翔」打敗敵人。)
(卡妙使出絕招「曙光女神之寬恕」,將冰河打敗。)
(聖帝對拳四郎時使出絕技「天翔十字鳳」。)
如果真有絕招,為何不早早使出?總要去到最後才搏一搏?如果真有絕招,香港拳王曹星如就不必打足十個回合打敗日本拳王。


(詠春無絕招,標指是詠春第三套拳套,也可指「標指」這一手法。)
(師叔楊永勣示範標指,標指手過高及頭,黃公的標指手與眼成水平,方為正確。)
(李小龍示範標指用於實戰。)

武術迷思系列三:馬越低越好

正所謂:「高馬難擋,低馬難走」,充分表明高馬也好,低馬也好,也有其優點及缺點,沒有所謂好壞,最重要是練功與做人一樣,要明白中庸之道。

許多師傅經常謂:「馬越低越好」,真的嗎?平心而論,低馬提供了高穩定性,但犧牲了機動性,一得一失,就像OT加班,賺多了錢,犧牲了家庭、健康,怎會是越多越好?

再者若果坐馬低於90度,會令膝部半月板長期耗損,嚴重甚至會痛楚,若不理會,病情惡化,最終要切除半月板,但這樣做,膝關節沒有半月板避震,會加速退化,後果嚴重。


(八極大師李書文徒弟劉雲樵師傅展示,馬部的膝關節明顯大過90度。)

(詠春的迷思是箝死馬。)
(詠春四大天王:講手王黃淳樑師傅示範正確二字箝羊馬。)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武術迷思系列二:攻擊力大就取決一切

攻擊力是否決定性因素?就好比兩個人要比武,一個人用點三八左輪手槍,一個用肩托式火箭炮,究竟那個會勝?

當然是用點三八左輪手槍那位,因為輕便靈活,準確度高,一槍致命。反觀肩托式火箭炮,若果中招,一定屍首不存,但問題要,點三八左輪手槍是對付人,肩托式火箭炮是對付坦克,殺雞焉用牛刀?

(更大的力量就必須要用更大的動作,更長的軌跡,更多的時間。)
拳重是好的,因為如果搏擊時大家互有中拳,一定拳重者有優勢,問題是重大攻擊用甚麼來換呢?如果在擂台,經常用重拳,體力消耗一定更快,有極大風險。而一般搏擊,要加大攻擊力便需要更大的動作、更長的軌跡、更多的時間,那麼為了加大力量就會顯露攻擊預兆,讓對手更多時間及機會作出防禦及反擊,那麼勝負仍未可知。

(攻擊力大的優點,在拳王泰臣足可見,他往往短時間KO對手,對買票的觀眾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武術迷思系列一:以短入長

以前我已論到,只要有足夠空間及條件發揮,而持有兵器者身高、體重、體能、功夫水平等條件差不多,六點半棍必破八斬刀,因為攻擊距離有壓倒性優勢。

同樣道理,用於徒手搏擊也有同樣結果,拳必破肘。

(如果環境同樣可出拳或肘,那麼拳必先到。圖中左邊的王君馨用上馬頂肘,右邊的伍允龍用上馬衝拳。拳必先到。)
以短入長有其吸引之處是攻擊力強,中一拳,或者一般人可忍受到,但中一肘,往往能擊倒對手,由於威力強大,以致有極大誘因使人經常使用,一旦濫用,就會不適當使用,使自己步入危險。

搏擊有分四個距離:遠距離、中距離、近距離、零距離。拳在中距離發揮,肘在近距離發揮,要嚴格區分及正確使用,方能發揮果效,這亦是為何詠春不濫用肘的原因。

(電影「殺破狼」,甄子丹用伸縮棍大破吳京的短刀,也充分表達以長破短的道理,片中一段,吳京用短刀一伸,甄子丹用伸縮棍一伸反擊,由於棍比短刀長,刀到不到,但棍已到,點中吳京穴位,眼利的觀眾一定覺得似曾相識,因為電影「葉問」,葉問大戰金山找,完全一模一樣。)

愛丁堡詠春:功夫只不過自我感覺良好,有冇料唔重要

 某國嘅人有個特點,永遠唔會教足,留番幾手,唔到嗰頭近,都唔肯講出真相。問題係,到你嗰頭近嘅時候,你有冇充足體力及精神,去展示及解釋呢?中醫係咁,武術也是一樣。久而久之,每一代散失20%,幾代之後,就變成垃圾,三腳貓功夫。 詠春比較好彩,是秘密拳術,不是一指相傳,就是教得幾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