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保險是為了減低風險,但儲蓄保險最無用

 保險是為了減低風險,人有時難免會遇到三衰六禍,如果有份幫到手的保險,當有事時,有個錢都冇咁慌。

然而,保險公司並非善堂,當經濟好時,保險公司有錢賺,索償會鬆一點,但經濟轉差,疫症流行,索償就會變得困難。

我以前很天真以為,有醫學証明是無可推卻,但事實上,保險並不是根據醫學定義去索償,而是保險定義,癌症可以取得醫生証明,但擴散了才可索償,難道我故意不醫,等擴散,或達到保險公司賠償要求,得到保險公司確認理賠才醫嗎?

(癌症要擴散才有得賠償,那買保險又有何用?正所謂「病向淺中醫」,這些道理,小學生都知。)

人壽保險是較少爭辯,因為由醫生証明死亡,無呼吸、無心跳,都不算死亡,一定要腦幹死亡,才算真正死亡。雖然人死了都冇野帶得走,但買人壽保險是為了家人,並不是為自己。

至於儲蓄人壽,保費高、保障少、回報低,根本沒有作用。一般要五年以上才勉強平手,中途斷保蝕死,供夠10年後,平均回報也不多於每年3厘,而且回報是不透明,任佢講,跟保險的紅利一樣,佢話有就有,冇就冇,從來沒有年報去詳細說明投資細項。

投資收息股票,怎也有5厘,上巿公司每年也有年報交待清楚,每年也有股東大會,股東可以質詢,疫症過後,股票價值也會上升,再者資產可抵押做孖展,IB只收1厘幾,息差也有3、4厘。經槓桿後可達10厘左右,若計算疫情後股票返回真實價值,禾味了。

某保險公司,供夠十年,每年分番1厘幾息,我真難想像這些產品為何仍有人買?這不是愚蠢,是無知。

(要整合一份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真的那麼困難麼?)

講句唔好聽,供了十年,突然拉柴,保險公司只會將儲蓄人壽的錢,再多一點兒,就當賠償,家人幫助有限,因為回報太低,追不了通脹。

(當然,單一巿場風險仍然很大,分散風險,方為上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詠春當作強身健體就好了,唔好以為真係打得

 以前神鵰俠侶,楊過獨臂都咁勁… 現實世界都有… 如果少了一隻手臂都咁好打,咁你學甚麼功夫有甚麼關係呢?只要該訓練跟搏擊有關係,實力便能反映。反之,倘若訓練跟現實差距太大,黐手日黐夜黐,即使講到天花龍鳳都冇用。 太極得唔得?我認知有限,唔敢講,跟國術差不多,不過如果我發咗達要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