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嘅歷史都是奴隸主與奴隸主,以及奴隸主與奴隸嘅鬥爭。佢哋鬥爭不外乎利益,商朝點解要討伐東夷,就是地緣擴張及資源爭奪,不過因此元氣大傷,俾新興奴隸主周朝奪取一哥嘅地位,真係為了仁義麼?
秦滅六國,六國貴族點解要反?因為貴族利益失去,至於六國遺民,作為低奴,賦稅、力役也是一樣,六國稅率、力役會低啲麼?每個人都想利益極大化,問題係用甚麼手段及方式進行,項羽反秦,真係愛國愛民麼?霎戇!由奴隸變成奴隸主,多麼風光!要衣錦還鄉!後來啲人點解反項羽,因為跟佢入關、聽話嘅人,才有分封,如果反暴秦係一個義舉,為民請命,不應計較,點解要再度興起戰爭,令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呢?講到尾都係利益。
環境及制度嘅變遷就會令一部分人嘅利益受損,同時亦讓聽話、有執行力嘅人,上位十分之快。咁反抗嘅人真係義士麼?原本佢哋可以選「納髮會」議員,有豐厚薪津及地位。原本食物平平無奇,卻招來生意。原本新聞水準不算高,卻有驚人銷量,真係冇利益嗎?確實有不為利益嘅義士,但肯定不是我哋認識嘅名字,講得到嘅名,就係利益受損嘅議員、商人,嘅有利益,就不能算義舉,亦不算義士!只不過好似做生意或投資,搏輸了,咪承擔虧損!真正嘅義士不多,坐監嘅議員、商人只會覺得這些義士係傻仔!
人都係有私心,項羽入關,跟佢入關及聽話嘅人,有分封,劉邦肯認衰、秦降將肯認衰,尊項羽為奴隸主,也得到分封。但是,利益分配不均便會招致問題,劉邦未有照承諾封為關中王,封到巴蜀漢中,雖然保住命仔,自然心生不滿,最終造反。
幾多年不變也是一個承諾,若要改變,只要有耐性及時間,有規劃及程序,慢慢漸變、陰啲陰啲變,溫水煮蛙,多年後變成點都冇人理,但一旦變得太快,無法適應,對未來深生恐懼,這種不安情緒在奴隸主及奴隸同時出現,一發不可收拾。
好像某年某月某日嘅起義,如果人人都係咁窮,係冇問題,但自從改革,經濟改善,高奴攞盡利益,甚至利用特權賺盡,物價飛脹,低奴生活反而更差,經濟改善,餅仔反而分少了,生活反更困難,豈能不作反,倘若讓低奴分餅仔分多一點,生活好一點,悲劇就不會出現。
嗰班奴隸領袖,如果搏贏了,可以獲得英雄嘅美名,甚至利益,輸了就係要付出代價,以及攪呢壇野嘅成本。那麼跟隨他們作反嘅奴隸,連命也沒有,佢哋很多係家中獨子,那些母親年年帶著眼淚去拜祭,佢哋又得到甚麼?只是覺得兒子很傻!
任何起義失敗,奴隸主嘅監管只會變得嚴厲,留下來嘅奴隸,只會更困難,有的會選擇另一個奴隸主,然而,這些奴隸主只著眼利益,著眼他們嘅資產、勞動力,帶著仁義嘅旗幟招攬他們,幾年之後,這些奴隸主就反轉豬肚,收緊政策、大幅加稅,甚至連入藉居留權都唔俾佢哋,苦不堪言!
(「管長」太監服食相難看,但對比用別人嘅鮮血,自己偷生,可能已經清高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