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看某拳王閃避的雄姿...
有番咁上下年幾的人,應該知道是拳王阿里。
拳擊閃避動作有三:左右閃避、後閃避、下閃避。其實詠春也有這些東西,只不過名稱、用法、訓練不同。
左右轉馬 VS 左右閃避
詠春轉馬是控制人體重心,當重心由左腳移向右腳同時,上身也會轉移,達到閃避的效果。不過詠春並不滿足於單單閃避,例如「轉馬攤打」,轉馬、攤手、日子衝拳是同一時間完成,才能做到攻守同步的效果。
後傾 VS 後閃避
(我想:唔會有人認為這些詠春真係打得掛?後傾+箝死膝,移動也有問題,莫說搏擊。)
許多人立刻會說,詠春不都是後傾,怪怪的樣子。其實一早做定的動作是沒用的,就好像有些詠春用攤手做對陣的姿勢是沒用的。要在拳將中的時候後傾,拳才會落空。
扣拜 VS 下閃
詠春最高級拳套標指裡,有這個動作:扣拜+大迴環手。有些人以為是多謝詠春先祖傳授,特以扣拜動作致謝。真的是這樣嗎?這動作有主動、被動兩個用法,主動的用法跟下閃一樣,但不會閃避拳,因面對詠春的拳,你一下閃,會變撳手擊其後腦。
其實真實的詠春跟搏擊是沒有太大分別,只不過發展到今日,詠春已失其真義,淪為公園大叔運動。
請再多寫有關詠春心得。
回覆刪除絕對有機會。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