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以前曾聽過許冠傑的一首歌「急流勇退」,「名成利就人人想擁有,誰料此刻只嚮往自由,留住這光輝,今天不再等候,奮勇地退出這急流...」不過許多人都不服氣,因為說這話的人都已經得到一定的光輝、成就,但絕大部分人連這些光輝、成就也沾不到,如何夢醒呢?
最近我閱讀「史記李斯列傳」,由一個平民,一步步走至頂峰,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國家,秦始皇既然是千古一帝,李斯也自然是千古一相,在今日角度看,以當時的人口、GDP,秦始皇是全球最大上巿公司老闆兼主席,李斯就是行政總裁CEO了,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李斯一生有兩危機、兩污點,首先是他一同授業的同門師兄韓非,李斯清楚知道自己才華比不上韓非,而秦始皇讀過韓非的文章,亦大讚「與之遊,死不恨矣!」倘若韓非得到重用,李斯一定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故不得不除之而後快。
當時韓國的國力弱少,又與強秦為鄰,為求自保,派出水利專家鄭國為間碟,使出「疲秦之計」,建議秦國大興水利,修築鄭國渠,消耗其國力,使其無力攻韓,後來秦國發現了,驅逐六國客卿,面對失業危機,李斯上「諌逐客書」,力陳歷代秦王重用客卿,才有今日的強秦,始皇才將李斯官復原職,秦滅六國,官至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早年因為經常力諫施政之弊,得罪始皇,被外放邊疆與將軍蒙恬守邊,及始皇病重,急召扶蘇繼承大統,宦官趙高游說李斯改立次子胡亥,因扶蘇與蒙恬關係良好,一旦即位,定必重用蒙恬,李斯怕相位難保,立胡亥為帝,賜死扶蘇、蒙恬。
趙高權傾朝野,指鹿為馬,李斯也被趙高所害,處以腰斬,臨死對兒子說:「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一同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這又怎麼能辦得到呢?」
人要求可能好簡單,既然李斯最大的喜樂是與兒子帶著黃狗去打獵,何必殺韓非、賜死扶蘇等惡事,最終自己也不得善終呢?
(我不想臨死前跟兒子說:「我最想跟你在屯門公園,追逐白鴿、麻雀,看看街上的車車,但事到如今又怎可做到呢?」只要時機成熟,我定必放下一切,移居馬來西亞,讓兒子入讀當地國際學校,去下雲頂高原、金馬倫高原等地,何必在香港受苦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