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武術最緊要好睇,尤其電視、電影是向普遍不懂功夫的普通人展示,要讓他們覺得威武,十分重要。
正所謂「沉肩墜肘」,銀幕上的展示,完全違反,這一點,我十分理解,但去到真實搏擊,就不能這樣,樣樣手法都要嚴謹,才具備技擊功能。
好的詠春手法,是具備真正防禦功能,無論對方幾大力也好,也無可奈何,最多是連人帶橋推開你。
以下詠春做不到上述功能:
這個已故某詠春大師出了幾個問題:膀手束橋、護手飛肘、擘馬、後傾。咁概詠春,陰公!膀手的肘關節要135度,90度或細過90度,便是束橋,這些膀手冇用的,做個樣,俾唔識詠春的人就可以。
護手飛肘,仲有用嗎?唔用力的黐手練習,或許會停,但猛力攻擊,一定會照撞過來。
鎖骨跟後臂卻大過90度,即係轉馬時,接觸對方的膀手定住,個身跟個馬走,膀手不動,沒有改道功能。
二字箝羊馬轉成側身馬,兩個腳面一定平行,不會有交點,有交點即係擘馬,死得!
當敵人的拳已經在你眼前,一定會後傾,如果不及用手法防禦及走馬,後傾也屬正常,但如果未有上述情況已經後傾,真係好大問題。
(這個手法,我學了咁多年詠春,都唔知甚麼東西,肘關節得90度,膀手角度又太細,肘又太大,欄手又太高,真係百思不得其解!膀手冇改道,人地疾手就冇晒,只怪自己詠春道行太低,不明自殺因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