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詠春門人以為,使用轉馬的手法,是與樁手同一時間,或甚者認為,先馬後作手法,其實兩者都錯。
正如詠春口訣所講:「轉馬上馬,樁手先行」,意思就是手法在前,馬在後。
很簡單舉一個例子,如果要做一個「進馬衝拳」,不要被文字誤導,以為是上完馬,然後出拳,當然你可以這樣做,問題是腳還腳,手還手。最佳的出招是:拳剛起動,腳跟著上,至拳伸盡,然後腳才踏實地。
如果腳先踏實地,然後才伸盡拳,拳重不過一隻手臂,因衝前力已被腳卸去十之八九,如果踏實地的前一刻拳已經伸盡,拳重是全身衝撞力,用整個人去打比用一隻手去打,是兩回事。
另一例子,與初入門師弟練習,往往會有這情況,招都未出,他們往往急於轉馬,使出轉馬膀,詠春黐手是靠橋手的感應去決定怎樣的手法,所以一定是手開始變膀的一刻,但未完全成膀手之時,馬跟上去轉,才是正確。否則下身轉了馬,但手法未成,定必自露破綻,自取其亡了。
某些詠春門人,在展示尋橋套路,轉了馬才出招,倒不如學番小念頭,套拳是學了,但精義卻不明白,又有甚麼意思呢?
(許多詠春門人,以為跟足葉問宗師的展示,就一定正宗,就一定正確,奈何宗師攝錄這個詠春時,已經是癌症末期,體力所限,已不可能做出精準正確的動作,有時更會作出不適當的停頓,其實只因不夠氣、不夠力,有人說甚麼:「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一口氣,點一盞燈」解釋他停頓時的感觸,真是「文人多大話」。至於確定鏡頭才肯出招,只因冇體力,做唔到第二次,是客觀現實問題。) |
(由於傳統或對初學者較易入手的緣故,許多師傅的尋橋套路,都是輚好馬才起腳,其實不合情理,但你留意最後一招轉馬左側腳,好的師傅一定是一氣呵成,一個動作。圖為黃公示範尋橋套路中的迫步雙低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