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反擊技有三個情況:
招前破
招中破
招後破
常言道:「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我先動」,許多初學功夫的人不能明白其中道理,以為搏擊既有「先發制人」,為何要「後發先至」?其實當敵我雙方對陣時,若大家都擺好樁頭,對著大家中線,眼目望著對方,破綻是極少,即使先發制人,首先出招,也不代表佔有先機或好處,反而可能露出破綻,讓人有可乘之機。故有經驗的武術家,都先會用虛招試探,以明虛實,再作判斷。但總有一些衝動或急於求勝者,往往於開局即以全力攻勢,以其短時間打敗對手,這個時候,「招前破」就能發揮果效,不過敵動,而比敵先動,並不容易。
「招中破」可謂普遍武術家所使用,因為最佳的出招時間就是:半渡擊之,就好像春秋時期,宋楚大戰,楚軍渡河,有人建議宋襄公在楚軍半渡時擊之,但宋襄公以仁義拒絕,最終大敗。
「招後破」是最高深、最困難,因為要讓敵人入到深處,在差不多中招的一刻,才出招,危險之處是一旦失敗,自己必中招,但一旦成功,對手也難消解必中招。
(一般詠春黐手也有上述情況,要讓對手攻勢差不多成功的一刻,才作出消解,這不就是「招後破」?但沒有信心、技術、經驗,又如何敢做呢?) |
(有許多所謂大師傅都認為肘擊,手背一定在心臟,其實是大錯,因為手背在心臟,肘擊在中線,身一定側。詠春正身對敵的用意,是讓兩手同樣技擊能力,以數量取勝,故不應一開始就側,而肘擊亦只適合近距離才能使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