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詠春功夫是不斷轉變、改進,由葉問宗師、「講手王」黃淳樑師傅、「大俠」趙學賢師傅(二)

葉問宗師在佛山跟隨「佛山贊先生」梁贊的徒弟陳華順、二師兄吳仲素所修習的詠春拳,是傳統詠春拳(Traditional Wing Chun),直至他到香港跟隨梁贊的兒子梁璧,詠春拳已經改變,不是因為陳華順的詠春功力問題,而是因為他的學識問題,難以將詠春精妙之處,一一傳遞,但梁璧卻能將詠春精妙之處傳授給葉問,故此葉問重返佛山,卻可重挫同門。

葉問宗師在佛山所傳授的詠春拳,基於傳統問題,亦不想別人非議,仍是教授傳統詠春拳,直至在香港,才傳授改良詠春拳(Modified Wing Chun)。

(葉問宗師在佛山的徒弟郭富,所展示的詠春拳,明顯與宗師在香港所傳授的不同,圖中的膀護手,右肩膀明顯比左肩高,即是「起搏」,肘向外傾,即是「飛肘」,護手應以手刀位向外垂直,不應見到手掌。當然這是以香港詠春標準看佛山詠春,或有一點不公平,但這是兩者所不同。)

葉問宗師在背後,人稱為「得叔」,意思是他逢人都說得,絕少正面拒絕或修正。負面來說,因為宗師出身書香世家,雖然落難,但仍不失傲氣,對於太笨,或自以為聰明的徒弟,固然不會有太大的耐心加以教授。但正面來說,宗師得到梁璧的點化,對詠春拳有新的體會,陳華順要打出陳華順的詠春拳、吳仲素要打出吳仲素的詠春拳…葉問自己當然要打出葉問的詠春拳,再推展下去,每一個人都應打出自己的詠春拳。

因此宗師面對徒弟的提問,這一招、那一手得唔得?宗師都說:「得!」,功夫你用得到就得。當然後來宗師死後,人人都以為自己的詠春很得,最正宗,是另一回事了。

詠春好比一個好材料、好食材,每一個人可根據每一個人的不同,打出自己的詠春拳,這個原意本來很好,但詠春的發展超出宗師的預計,當沒有一套理論或系統去規範,肯定會出問題,這亦是香港詠春良莠不齊、但同時個個也聲稱正宗的原因。


(如果正宗沒有客觀標準,就不成正宗。以二字箝羊馬為例,所以稱為「二字」,是因為兩個腳尖連成一線,再加上兩個腳肘連成一線,上短下長,剛好一個「二字」,若腳尖闊於腳肘,就不成「二字」了,稱之謂「擘馬」。)

「講手王」黃淳樑師傅跟隨葉問宗師不久,為了印証詠春拳理,便四出挑戰,在沒有條件下,打倒一方倒地或提出認輸為止,他曾到過多間武館「踢館」,若對方不肯出手,就講到對方出手為止,有時說話也相當涼薄及侮辱,使人不得不出手一戰,當時震動整個武壇,故當時報章冠以「講手王」之稱號,「講手」實際是比武,只因當時不敢明目張膽地說,而以「講手」一詞代替。

1969年底,前世界重量級拳手基高向黃公挑戰,他身高六呎四吋,體重240磅,這一戰可謂大衛大戰歌利亞一樣,雙方同意不戴拳套、不用腳,打法全無限制,因應雙方實力懸殊,黃公一改詠春打法,由善長的「滲透勁」改為「衝擊勁」,以其加大反作用力,保持適當及有利距離,但另一方面,運用詠春拳理,集中攻擊要害一處,最後對手心臟受重擊不適投降,這一戰後黃公要求徒弟練習「退馬衝鎚」,這是傳統詠春所沒有的。

又有一次,黃公與跆拳道高手大戰,戰前已有人提醒黃公,此人腿法異常厲害,要十分小心,很多人以為這會是一場龍爭虎鬥,但卻是短時間分勝負。黃公發現對手身後不遠處有數石階,當對方使出淩厲飛腳,黃公以雙手護頭,直衝對方,最後對方失去平衡,跌在石階,不醒人事。

搏擊不需要漂亮的招式,勝利是目的,招式是工具,千萬不要本末倒置,要做詠春的主人,不要被招式綁死,劃地自限,是否有詠春味,根本不重要。

(黃公開創先河,以物理力學、幾何圖解等去解釋拳理。)
「大俠」趙學賢師傅,是泰拳理事會認可的教練、拳証及裁判,香港武術聯會散手顧問、香港武術聯會散打教練、擂台散打裁判、中國香港武術散打協會副會長及香港武術聯會團體會員…。這些身份,確實令某些人質疑有幾詠春?

其實武術的重點是實質,不是它的名稱,無論「傳統詠春」、「改良詠春」、「詠春拳學」…都是幫助人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武術,就算不叫詠春也沒有所謂,黃公常言:「不要做詠春的奴隸,而要做詠春的主人」,詠春之路有三個階段:「學習詠春」、「解放詠春」、「回返自由」,當然這樣說不是否定詠春,詠春是前人的智慧、經驗及心血,沒有這些根基,就不能建築高樓。

「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聖經馬太福音13:8-9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詠春功夫是不斷轉變、改進,由葉問宗師、「講手王」黃淳樑師傅、「大俠」趙學賢師傅(一)

葉問宗師原為佛山大族,富家子弟,六至十二歲跟「佛山贊先生」梁贊的徒弟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陳去世後,跟隨師兄吳仲素為師,繼續學習三年。十五歲來到香港,就讀赤柱名校聖士提反書院,當時香港仍為英國殖民地,學校有不同國藉學生,但無論華人、英國人、印度人的好勇鬥狠的學生,均敗在葉問之下,後得同學介紹,認識「佛山贊先生」梁贊的次子梁碧,深造詠春四年,功力大進。二十一歲返回佛山,昔日詠春同門無人能敵,被指學了其他功夫打敗同門,四十四歲時,日本侵佔佛山,家道中衰,生活迫人,四十八歲收第一批弟子。1949年,五十六歲的宗師再度來到香港,為了生活,再度教拳,1950年7月在飯店職工總會開設第一個詠春班,初初開班,僅得「標指王」梁相、「尋橋王」駱耀等八人,後「念頭王」徐尚田加入,1954年「講手王」黃淳樑加入,1956年李小龍加入。

葉問宗師在佛山所教的詠春拳,是「傳統詠春拳」(Traditional Wing Chun),雖然他從梁碧所學的詠春拳已有所不同,但為了避免予人口實,仍只是教「傳統詠春拳」,因為在佛山,陳華順的徒弟也不少,葉問是陳華順最後所收的徒弟,年幾也最輕,輩份也最輕,四十八歲的葉問怎也不可能不尊重老前輩的。

(葉問宗師在佛山所傳授的弟子郭富(右)。)

至1950年,葉問宗師在香港所教的詠春拳,是「改良詠春拳」(Modified Wing Chun),已經結合了在香港聖士提反書院與身栽高大的外國同學打鬥的經驗,加上梁碧的四年教導,已經有所改進,故二十一歲重返佛山,重挫同門,招來非議。直至1950年,所教的詠春拳才是經過整理改進的詠春。

「講手王」黃淳樑師傅,廣東順德人,1935年生於香港,中醫世家,生性好勇鬥狠,曾習太極和西洋拳,一剛一柔,經常打架,至十八歲,偶然去到海壇街葉問的拳館,由於年近歲尾,館內人少,黃主動與兩三人切磋,均非其敵手,後宗師派徒弟葉步青與黃一戰,由於葉身高手長,黃的面被打至流血,黃只能打中葉的身體,曾習拳擊的拳應相當重,但因衣服所蓋,不知傷勢。黃拜師後頗得宗師喜愛,黃每次大戰後,均討教宗師的意見,加以改進,尤是進步神速,宗師曾向首徒「標指王」梁相說:「假以一年時間,此子定會在香港武林掀起一場風波」。

(年青時期的黃淳樑師傅與葉問宗師。)
由於黃淳樑師傅每次與人切磋以後,均會思考其用招的得失,不明之處,即向宗師請教,如發現其手法有任何不足,在得到宗師允許下,對其拳法及木人樁法作出應有之改動。今日所流傳的木人樁法,各有不同,其中更有另外不同的八個動作,黃以自身搏擊經驗,對此動作致用法有所保留,但不反對其他人練習,這就是為何出現108式及116式木人樁法,並不是因得到宗師秘傳、真傳,才有116式。

1973年李小龍突然去世,黃視小龍情同手足,對於未完成的截拳道感到可惜,但同時又覺得「截拳道」的名字是限制了發展,於是決定研究一套理論來分析未完成的截拳道,至後來終極格鬥賽出現,格雷斯柔術(巴西柔術)打敗所有武術成為皇者,黃亦有細心研究…。1995年黃遇到武術理論家梁敏滔,經過詳細考慮,才正式將其理論命名,稱為「詠春拳學」(Science of Ving Tsun Kung Fu)。1996年黃應中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培訓部邀請,舉辦全國首次詠春短訓班,並首次公開「詠春拳學」理論,在沒有規則限制下,兩人進行近體格鬥時,如何運用科學理論去解釋隨意對抗的規律性。這個成為今日黃系詠春的核心。

家師趙學賢師傅,黃公稱之為「大俠」,他12-13歲接觸詠春拳,先跟宗師另一徒弟黃作師傅,1975年16歲跟黃淳樑師傅,1984年代表黃淳樑師傅出賽「省港澳武術搏擊邀請賽」,勇奪優勝獎,現時主力培訓拳手參與武術聯會的散打賽、泰拳理事會的拳賽,獲獎無數。

(詠春能夠打敗泰拳,奪得泰拳理事會拳王,最大快人心。)
詠春功夫是不斷轉變、改進,由葉問宗師的「傳統詠春拳」至「改良詠春拳」,至師公黃淳樑師傅的「詠春拳學」,至家師大俠的詠春擂台搏擊術。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究理是誰抄誰呢?要看最先發表時間

釘板大師兄致電給我,說有線電視有詠春展示,為何這麼似波動拳。我向他解釋這是詠春的抱排掌,詠春拳歷史至少也有三百年,怎也是波動拳為甚麼這麼似詠春拳。


詠春的歷史是口傳歷史,並不準確,只能作參考,葉問宗師指「火燒少林寺」,五枚師太逃至川滇…所指的是康熙13年7月25日(公元1674年),清兵分三路圍攻南少林寺,最後火燒少林寺,將方丈、僧人活活燒死,免除後患…。如果以此計算詠春有340年歷史了。



第一代波動拳(STREET FIGHTER)是日本CAPCOM公司於1987年推出的,比較一下,一個是1674年,一個是1987年,就知道是誰抄誰了。話說這個遊戲一出,風靡萬千少年,許多年青人日日留連機鋪,無心向學…唉!如果當年用心讀書,就不必今日淪落地盤了。


「北斗之拳」中,拳四郎使出的「北斗龍擊虎」,當然也是抄詠春的抱排掌了。





「北斗之拳」中,拳四郎大戰聖帝的南斗鳳凰拳奧義天翔十字鳳,使出「天破活殺」,出招前的天破架式,不就與師叔伍允龍一樣。「北斗之拳」武論尊原著,原哲夫作畫,1983年於JUMP連載。



電影「葉問」一片中,「我要打十個」成為經典,其實同一場景,被十多名空手道圍攻,早早在李小龍的「精武門」已經出再現,而且李小龍不止打十個添!




李連杰的黃飛鴻招牌架式,在李小龍的動作出可以找到,大家可留意精武門,當李小龍被空手道圍攻,除下衣服的所展示的架式,與黃飛鴻格式一模一樣。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我對am730施永青「地盤工人後繼無人」的回應



在4月17日免費報紙am730,老闆施永青發表了「地盤工人後繼無人」的文章,本人不表認同,現作出回應如下:

一、建造業議會課程學費全免,還有受津貼,仍然收生不足,即使完成課程,亦不是所有人投身建造業,施永青先生你知道真正原因是甚麼?

事實:
固然地盤工作,又辛苦、又危險,年輕人不願入行,但既然報名參加建造業議會課程,自然是有心去試一試,為何每一階段都有人放棄,我以過來人身份向施先生解釋一下。

廣告所指的訓練計劃,表面是很吸引,受訓津貼每月最高8000元,但實際是最高6000元,因為每月扣起2000元,要學員完成所有訓練及地盤實習,出席率不低於95%,還要中工測驗合格,我所報名的木模板課程,要雙中工測驗合格,即是金屬棚架及木模板合格才能,六個月扣起的12000元才會發放。

我的親身經歷是,受訓兩個月,從來沒有發放過6000元,因為6000元是指最高,不是絕對。訓練津貼是按日數計算,每日320元,但要扣起80元,實收240元,如果該月假期較多,其實生活也有問題,我的第一個月訓練津貼是3000元左右,第二個月是4000元左右…在香港這個生活環境,只僅僅夠往返建造業議會訓練中心交通費及食飯。

所以第一天去建築公司簽合約時,本來都有十幾人,一聽到建築公司的行政主任解釋,6000元根本沒有辦法生活,已即時離席,他們仍未知受訓津貼實際是按上課日數決定,至上課,實際只有七人,至發放了第一期津貼,其中一位因有家室仔女,己經同時要晚上兼職,最後也退學了。

二、「香港的政客與傳媒,大都站在工人一邊…完全沒理會客觀現實。」

事實:
建築業出現勞工短缺,並非因為從業員流失所致,而是因為大量基建上馬需要大量人手有關,但建築業不是一般行業,要人就立刻有人,是需要時間訓練人手的。

要進入建造業,只有兩個途徑,一是有親戚朋友是做判頭、管工、師傅等介紹入行,一是透過建造業議會訓練入行。前者由於有熟人介紹,待遇都是較佳,較少被食夾棍,許多入行已有高於雜工的薪酬,不愁無人入行。但如果沒有人事關係,就必須透過建造業議會入行,固然由公營機構,需要較長行政時間,工人也要經過正規的訓練,又要有工人註冊証、建造業安全證明書(綠咭)、指定行業安全訓練証明書(銀咭)、中級工藝測試證明書…才可進入地盤,所以根本不可能馬上滿足巿場需要。

如果輸入外勞,難道就不需要這程序?不必進入建造業議會接受訓練,取得相關證明書麼?事實上,外勞來到香港,一樣需要這個訓練程序,才可進入地盤。

三、「但建築工人的工資現時實在升得有點過分…一天的工資已達二、三千元。結果,建築成本大增。」

事實:
工人的工資長期處於中位數以下才是事實。所報的各項地盤工種的工資,只是建築公司向判頭討價還價工程的技倆,所有報上去的人頭,都當師傅,但實際有幾多是出師傅薪金呢?

我已取得金屬棚架中工,仍然是400元一工,甚麼都要做,即使去密閉場地,我們已向建造業議會及建築公司提議,鐵路工程很大機會要入密閉,必須盡快安排我們上密閉安全訓練,但他們當耳邊風,但到實際工作有此需要,難道我們可以不做麼?做,冇緊要,但仍然是400元一工,眾所周知,全無地盤經驗入密閉,一定有800元一工,要撘架、拆架,做,冇緊要,但仍然是400元一工,中工棚架都有700至1000元,做,冇緊要,但仍然是400元一工…當工資長期處於低於巿場水平,短缺自然會出現。

施先生所指二三千元的工資,是炒家才有這個工資,大部份工人都沒有,而且低得可憐。

所謂炒家,是建築公司將工程外判,只要他們將工程完成,就可得到工程收入。他們都是由最熟練的師傅組成,由於他們越早完成,越早收錢,所以往往十分進取,趕工完成,但炒家只佔一少部份,許多工人的工資仍低得可憐。

四、「從社會的整體利益角度來看,建築行業實在有需要輸入外勞,希望立法會的議員,不要只曉得擺姿態,而不去設法解決實際問題。」

事實:
施先生需要實際與工人見面、對話,了解實際情況,才下結論。

建築工人的待遇長期不獲重視,才是年輕人不敢入行的主因。有那個地盤工人沒有被公司拖糧?有那個工人沒有簽署不平等合約?「有汗水、冇薪水」時有發生,因工傷變成殘廢,失去性命,時有發生,建築公司為了不影響投標,威迫工人不報工傷,天天仍發生…。

香港貧富懸殊全亞洲最嚴重,堅尼系數No.1,貧窮戶超過40萬戶,人數超過100萬,那個不想賺多點錢去改善生活,如果建築真的提供好的待遇,那40萬戶貧窮戶的男人,賺錢養家的丈夫,豈不會投身地盤工作改善家人生活呢?而根據發展局的資料,26個工種現有1萬多個空缺,40萬戶貧窮戶都沒有人肯做?寧可家人繼續涯窮麼?40萬個貧窮家庭,都沒有1萬個好丈夫肯落地盤工作麼?

(勞工界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的立場是很清晰明確,這並不純粹為了自身的利益,在2012年,香港的貧窮戶超過40萬戶,涉及人數超過1百萬,社會都在討論如何幫助貧窮家庭,在現時社會狀況下提出輸入外勞,我必須向政府提出警告,政府任何擴大輸入外地勞工建議,都會損害社會的整體利益。)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黃系詠春入門三招:拍、擸、窒,地盤入門三招:搬、抬、托,建築商多行不義必自斃,伸冤在神,神必報應

黃淳樑系詠春的雙黐入門三招:拍、擸、窒。

地盤入門三招:搬、抬、托。

搬者,即是移動、遷移、搬運。
抬者,即是提高、杠抬。
托者,即手推物品也。

搬是指將物品由一處搬運到另一處,抬是將物品由一個高度提升至另一高度,托者是指用手將物品推動至不同位置。簡而言之,就是地盤雜工苦力所做的工作。

自從到了地盤工作,發現許多不公義的事,實在不吐不快!

有些口頭講是700元一工,但合約卻是寫400元,強迫工人簽署,有時工人為了份工,不得不簽署,但後患無窮。固然資方可以供少許多強積金,但若勞資紛爭,工人是毫無保障,因為合約是寫明400元,故最多只能爭取到400元薪金。

有的合約是寫明800元一工,但實際是出600元,200元就會被所謂的中介人食了,「食夾棍」是很普遍,工人為了生活,也無奈接受。

去到工程項目,要數人頭,有幾多人,就會報幾多名師傅,但我們都知道,真正的師傅是指出到師傅薪酬,但許多都是雜工、學徒、中工…但上報全部都是師傅,薪酬差額有多大呢?食夾棍有多大呢?

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是透過建造業議會的「先聘請後培訓」進入地盤工作,建造業議會出資一半,建築公司出資一半,然後再由建造業議會出資給建築公司聘請師傅,作為這班學徒的導師,在實際地盤學習,讓他們學有所成,成為地盤的新力軍。

但實際是怎樣呢?

學徒400元人工,換言之,議會出200元,建築公司出200元,但導師欠奉。以我們六名同學計,要兩名師傅作導師,議會要俾兩名師傅的工資給建築公司,一名師傅的工資,已經頂得住我們六人建築公司所付出的薪酬,食夾棍到盡,賺到盡。

我們未入地盤前己考到金屬棚架中工的資格,所以建築公司分配我們去做搭架工作,搭架、拆架,與一般棚架工無異,棚架工是有700元至1000元一工,但我們是400元一工(建築商只需俾200元),賺到盡。

後來我們去到高鐵823工程,823A大江埔至謝屋村隊道、823B石崗列車停放處及緊急救援處,即是我們所謂的菜園村高鐵工程,都有棚架工作,但主要是Housekeeping,請一個雜工清理場地都要600元一工,但我們是400元一工(建築商只需俾200元),賺到盡。

作為學徒,我不介意做甚麼,亦不介意開始的時候薪酬偏低,但建造業議會給建築商兩名師傅作為我們導師的薪酬,就袋袋平安,計計條數,根本不需一分一毫,就有一班雜工去工作,還賺了導師費數萬。

作為工人,如果公司根本無心栽培,不要緊,我們去當個雜工,一樣做搬、抬、托,都有600元人工,何需忍受400元的低薪呢?如果不是因為「先聘請後培訓」計劃,在受訓及實習每日的薪酬扣起80元,六個月合共扣起12000元,必須要完成訓練、地盤實習,以及考埋金屬棚架中工及木模板中工,取得合格,才可取回,否則根本無人會堅持下去。

建造業議會派專員至地盤探班,了解我們情況,經過第一次反映,建築公司無奈將我們編到模板(釘板),但由於模板工作大部份都外判至炒家,所謂炒家,就是將工程外判,完成工程,就可得到工程收入,是沒有義務教導我們的,所以大都是做搬、抬、托等體力工作,只要少少達不到他們心意,就粗口橫飛…。如果不是建造業議會的B師傅在受訓時早早幫我們打底,提醒我們面對X、交叉、Y當耳邊風,不要介懷,否則倒不知會發生甚麼事了。

公司如常每月賺取由議會發出的導師費,至議會再派專員至地盤,撰寫報告時,竟互扯猫尾,說公司委派了這幾名師傅作導師指導我們,真係「Call now yeah」(可怒也!),我立刻跟專員說我從來沒有在810B地盤聽過及見過表中所列的師傅,亦從來沒有師傅指導。公司承諾加薪至500元,執筆之日仍未有兌現,專員說勞資糾紛,應找勞工處,不是他們管轄。

與公司的合約至四月尾就到期,但五月尾才考模板中工,但公司至今卻全無表示,亦沒有人跟我們傾下新合約事宜,任由我們自生自滅。新一屆的師弟告訴我,建築公司的合約寫著12000元25日,與事實不乎,又其中一份是自動離職信(意即公司解僱,一個仙都不必付出),問我們有沒有簽署,我告之我們所簽是沒有薪金的,那時亦不讓我們詳細查看…。

但我仍會努力工作,看看事態發展如何?


(金門建築及分判商各出資三千元,議會則出資五千元,令釘板學員首月受訓其間月入已一萬一千元,完成後到工地工作便增至萬三元,有導師指導及跟進,一年內考取到中工牌薪酬再幾級跳至一萬八千元。但不是所有公司都是這樣, 有許多公司透過計劃只希望短期提供免費勞動力及賺取導師費,無心栽培。)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聖經羅馬書12章19-21節)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與黃淳樑系某師叔、招允系某師傅詠春交流後感(二)

當然黐手的事後檢討是必需,這樣才會進步。但因為這是公開環境,除了不會公開任何人的名字,用字也要留意點,免得有麻煩。

首先是個人而言,除了狀態有限外,打的時候,都是太被動,變相別人是主導了整個環境。與師叔黐手時,我是十分注重自己的陣勢,不容有差錯,但其實對方亦有漏洞,「以攻為守、以打為消」才是詠春的宗旨。

至於面對攻勢越強,拍手可退,但抌手卻不可退,因為「拍手可進可退」,「抌間只進不退」,故此退角馬同時抌手,一定被家師「大俠」駡死,可能由於對方來勢凶凶,衝擊力大,我都不得不有所顧忌,不得不退馬去減少其衝擊力,其實只要壓低小小重心,坐穩個馬,對方力流一偏,機會是有的。

至於某師叔,容我坦白講,似乎未有二十年功力應有的水平,首先,是膀護手變擸手衝拳,護手沒有便立刻想擸手,以致肘部飛肘,正所謂「沉肘落膊」,二則擸手太著意擸手,姆指想扣死橋手,其實你扣死人,即人扣死你,詠春擸手只是僅僅提供空間去進攻就可以了。這一點可能他跟黃公時,由於黃公已經年老,沒有直接指導有關吧!


(留意黃公的擸手衝拳,擸的手是很放鬆的,沒有促死對方橋手的。)

招允系某師傅亦指出黃系的日字衝拳利用手腕由放鬆至抽起的抽鞭發力方式,不表讚同,並指出示範永遠都可以,但實戰卻永不可行,因為著力點一有差異,手腕即會受傷,泰拳比賽時拳手將手腕扎死,就是不容許腕部郁動,以致受傷,如果發力要靠腕力郁動,十分危險。

黃系日字衝拳,是以上肢當作一個鏈子系統,提高速度,在接觸目標前的瞬間,腕部抽上一扭,拳頭握緊,將全身的力引出,以致在短距離產生極大的爆發力,這就所謂的「長橋發力」,或者叫作「寸勁」了。

我不否認某師傅的意見及顧慮,但同時也明白黃系這樣做的原因,唯有在做小念頭時,著重圈手動作,打好根基,讓腕部有充足訓練,減少受傷的可能吧!

香港建造業要輸入外勞,外人以為本地工人貪得無厭,實際是建築商想降低工資的手段

我是一名建築工人,透過建造業議會訓練以後,去到地盤工作,真真正正了解地盤工作是甚麼一回事,香港建造業人手長期短缺的原因是甚麼,想告訴大家一個真真正正的事實。

(一) 建築商常說,由於人口老化,年輕人不願入行,1700元一日都請不到釘板工人,故急需輸入外勞,應付建築的需要。

事實:香港人口老化是事實,年輕人不願入行是事實,但1700元一日就真的沒有。讀過經濟學也知道甚麼是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價格是巿場的供求去決定,以香港現時最低工資30元一小時來看,1700元10小時,換言之170元一小時,是相當吸引,為何沒有人做呢?因為事實根本沒有這個價錢。

以我經過建造業議會訓練,考取了金屬棚架中工資格(模板中工未考),人工是400元,後雖爭取至500元,但出糧也是400元,返足25日才有一萬元,做保安、洗碗也有這個價錢,試問怎吸引新人入行呢?我的上一屆師兄,已完成實習期,已考取金屬棚架中工及模板中工的雙中工資格,執筆之日所知,他們仍不過是450元,即使加,可能也是50元去加。我再說,我們在建造業議會的釘板師傅:B師傅,重返議會執教的第一班模板師兄又怎樣?執筆之日所知,只有900元一日,但他已經是一位準師傅,可獨立執行釘板工程。

能夠超越1000元的,是很少見,只有在地盤工作多年,年幾也有五六十歲的釘板老師傅,又或者際遇好一點,跟到好師傅,肯帶你,肯教你,帶埋你去搵食的「炒家」,當你有技術、又肯搏,做炒家獲得二千元也不足為奇,但例子不多。

按照需求定律,當價格長期低於均衡價格之下,短缺自然會出現。絕不是1700元也請不到人。

(二) 建築商說:本地工人表現參差,難以俾高薪酬。

事實:我在建造業議會接受金屬棚架訓練時,隔離班是訓練非洲人的,當中更有一位原先是香港某球會踢足球的非洲人,也入來接受訓練,他們說考取金屬棚架中工以後,建築商就會用1000元一日的工資聘請他們,我們說我們只得400元,他們都笑得不敢相信,中國人聘請中國人比聘請外勞更低人工,我都不明白為甚麼?

我承認非洲人體能是比我們好,但工作效率不代表比香港人優勝,因為香港人生活節奏很急速,等三分鐘下一班車也不願意,所以效率是高的,反觀非洲人工作是較悠閒一點,不是他們沒有這能力,而是沒有香港人那麼急。

每個民族也有一些人勤力,也有些人蛇王,應等待工作評估,再作調整,為何非洲人一出來就有1000元呢?香港人就只有400元呢?我們是接受同樣的訓練,接受同樣的考核的。

(三) 建築商說:輸入外勞是不影響到本地人就業。

事實:我在高鐵項目810B所見,雖然沒有精密的統計,但肉眼所見,外勞佔一半以上,不需說工程師等高級工種,所有金屬棚架,九成以上都是由尼泊爾外勞擔任,另外地盤清潔,九成也是由尼泊爾婦女擔任,有一次有一位尼泊爾婦女問我幾錢人工,我說400元一日,返足25日才有一萬元,她說她們至少也有一萬三千元,她也不敢相信,我們做到這麼辛苦,人工比她還少,也笑了一笑。本地清潔女工,只得幾人。

(四) 建築商說:輸入外勞不是為了低工資,要本地聘不到人,才可輸入。

事實:無可否認,現時申請輸入外勞,顧主都要付出比工資中位數為高,就釘板為例,要付出1700元去聘請外勞,政府原意是避免輸入外勞是為了低工資,影響到本地工人,但反而令本地工人不是味兒,因為他們工作能力不比我們好,但即時取得師傅人工,很不服氣。

香港人口比新加坡多,土地面積比新加坡大,九七年大家的GDP本地生產總值差不多,到了今日,香港GDP只是新加坡三分之二,新加坡人月入六千港幣也可買兩房一廳的單位,香港人月入三萬也供不起兩房一廳的單位,新加坡輸入外勞,人工比本地人低,香港剛剛相反,本地人400元入行,外勞1700元入行。香港不行公義,貧富懸殊全亞洲最嚴重,堅尼系數No.1,上帝也難保守,難怪被新加坡追上。

輸入外勞比本地工人工資高,商家也不會愚蠢的,因為第一水外勞,成本雖然高了,但卻可將工資中位數拉低,由1700降至1500,或者更多,先將工資最高的師傅級人工降低,既然師傅人工也減,半熟練工人試問又怎會升呢?最終可以減低整體工人工資,達到他們的目的。

方法是先在勞工處以低於巿場價格登廣告,例如雜工的人工是600元,卻只用400元聘請,當然不會請到人,然後就可以申請輸入外勞。

(勞工處的廣告,不是為請人,只為輸入外勞做準備,雜工345元,加班津貼102元,換言之不加班就沒有,345元怎可能請到人呢?)
(五) 快捷輸入外勞政策只限政府及港鐵項目,不影響勞工巿場

事實:你可知香港有一半的人口是居住在政府公營房屋,一半是住在私人房屋,所以只限政府房屋項目已佔巿場一半,再者還未計算政府的大型基建、港珠澳大橋…另外還有港鐵項目,沙中線、高鐵項目等等,以此計算,肯定佔一半以上了,還說不影響勞工巿場。

再者,這只是第一步,難保往後的時間,大型發展商會要求輸入外勞,本地工人生計一定有影響。

因為經上說:「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又說:「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聖經提摩太前書5:18)

IB投資系列:商家佬冇死錯人,係冇良心!

 以前在漁村買保險,以為有保障,直至「歪芺」去了公立醫院做小手術,只住一日,幾差嘢都唔使,竟然冇得賠,原因是跟生育有關,但如果唔做,有可能病變,有其他健康問題。我理解人工受孕當然自費,難道跟生育器官的病一概不賠?我當然可以攪大件事,保險公司一定要賠,但我又何必為一千幾百搲爛塊面?...